首页 / 流失海外文物 / 青铜器 / 唐代宝庆寺十一面观音龛

辽代鎏金覆面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文物材质
金器
所在国家
法国
所在机构
赛努奇博物馆
流失原因
文物盗卖
潜在等级
一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73xxxx3396

流失过程

1923 年,法国驻北京使馆武官德·拉·布尔多奈中尉(Lt. de La Bourdonnais)以“考古调查”名义进入内蒙古敖汉旗新地乡英凤沟一带,从当地盗墓者手中购得此鎏金覆面;他将覆面随行李经天津港运抵马赛,后入藏巴黎私人宅邸;年,布尔多奈逝世,其遗孀将该覆面在内的 17 件辽金文物整体售予赛努奇博物馆;1937 年 2 月 12 日,博物馆正式登记入藏,编号 MC.1937.12,自此陈列于“辽金草原艺术”展厅,流失于赛努奇博物馆。

文物描述

椭圆形,高 21 厘米、宽 18.4 厘米;面具正面鎏金,五官模压凸出,双目微闭,眉骨、鼻梁、唇线均以细阴线刻划,神态安详;耳际及鬓侧各留两对穿孔,原用以穿银丝缚于死者脑后;背面残留织物纤维与朱砂痕迹,证明曾直接覆于墓主人面部。

历史背景

契丹贵族葬俗“金银为覆面,铜丝络手足”,以示等级与护魂。覆面分金、银、铜鎏金数等,此件鎏金铜覆面属契丹中上层贵族女性葬具。其工艺、形制与 1988 年敖汉旗英凤沟 7 号辽墓出土鎏金银覆面一致,是研究契丹金属工艺、丧葬制度及辽代草原与中原文化交流的珍贵实物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