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流失海外文物 / 青铜器 / 唐代宝庆寺十一面观音龛

辽代发冠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西夏
文物材质
金器
所在国家
法国
所在机构
赛努奇博物馆
流失原因
民间流失
潜在等级
一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73xxxx3396

流失过程

1927 年 3 月,阿尔丹在巴黎寓所举办“契丹古器”私人展示,并以 2 800 法郎售予银行家亨利·赛努奇(Henri Cernuschi);1930 年赛努奇博物馆(Musée Cernuschi)正式入藏,编号 MC.1930.5,自此陈列于“辽金草原艺术”专厅,流失于赛努奇博物馆。

文物描述

通高 25.5 厘米、口径 20 厘米;两层结构:内层为圆筒形冠身,透雕八条金龙,龙身蜿蜒,间以火焰珠;外层饰四片可拆卸鎏金叶片,每片再透雕二龙戏珠,共 12 条金龙,龙首昂起,鳞甲细密;冠顶正中嵌玛瑙火焰珠,珠心刻太极纹;冠沿包金,錾刻缠枝忍冬纹;两侧各留铆孔,原配金簪已佚;整器鎏金厚而均匀,金叶边缘微卷,形成高翅状,属契丹贵族男性“高翅金冠”典型样式

历史背景

辽代实行“南北面官”双轨礼仪制度,《辽史·仪卫志》载:“大祀,皇帝服金文金冠”,契丹贵族祭山、朝会皆戴金冠以明身份。此冠的 12 龙与太极火焰珠纹饰显示墓主为宗室或高级勋臣;其高翅造型源自鲜卑步摇冠传统,体现了草原与中原礼制的融合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