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宜子孙”玉饰(吊坠)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清
文物材质
玉器
所在国家
英国
所在机构
剑桥大学费兹威廉博物馆
流失原因
民间流失
潜在等级
未定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38xxxx6427
流失过程
暂无具体过程
文物描述
这是一件制作于 1736-1795 年(乾隆时期)的软玉饰品,呈淡绿白色,采用汉代玉璧风格雕琢,兼具透雕与刻纹工艺。顶部有四条龙,上方一对相对,下方一对相背;四个方向以镂空篆书刻 “长宜子孙” 四字,由顶部一对相对的凤凰和底部一对相对的龙分隔。边缘一侧刻 “乾隆年制”,另一侧以隶书刻 “良字第一百六十八号”。其直径 7.3 厘米,长 12.8 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三件设计几乎相同的较大玉璧,此件的编号 “168” 和 “良” 字均与《千字文》顺序匹配,证明其曾为乾隆收藏品。
历史背景
清代是中国玉器发展的鼎盛时期,乾隆朝尤为突出,宫廷玉器制作规模大、工艺精,常借鉴仿古风格,融合传统与创新。“长宜子孙” 等吉祥文字及龙凤等纹饰,体现了当时对家族延续、祥瑞寓意的追求,也反映了皇家收藏对玉器的重视。这件玉饰的工艺与纹饰,是乾隆时期玉器制作水平、审美取向及皇家收藏文化的具体体现,相关信息收录于《不朽的石头 —— 从新石器时代到 20 世纪的中国玉器》第 85 页。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