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流失海外文物 / 青铜器 / 唐代宝庆寺十一面观音龛

北宋磁州窑黑釉剔花腰鼓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北宋
文物材质
陶器
所在国家
加拿大
所在机构
皇家安大略博物馆
流失原因
民间流失
潜在等级
一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81xxxx6518

流失过程

这件黑釉剔花腰鼓最初应流传于民间,后因时代变迁(如战乱、改朝换代)逐渐沦为传世文物,被民间藏家保存。至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中国社会动荡,这件腰鼓凭借独特的造型(腰鼓形)和精湛的剔花工艺,成为古董商收购的目标,进入非法交易链条。20 世纪 20-30 年代,怀履光将其在中国搜集的大批文物(包括青铜器、陶瓷、玉器等)陆续运往加拿大,其中一部分捐赠给皇家安大略博物馆,另一部分被该馆收购。北宋磁州窑黑釉剔花腰鼓正是通过这一渠道流入该馆

文物描述

北宋磁州窑黑釉剔花腰鼓整体呈腰鼓形,造型硕大规整,两端略小,中间膨大,线条流畅自然,比例协调,具有一种独特的韵律感,体现了宋代瓷器造型的简约之美。据相关资料记载,北宋磁州窑黑釉剔花腰鼓长度达 35.9 厘米,属于较为大型的瓷器。从器物的整体制作来看,制作工艺精湛,胎体成型规整,表面光滑,体现了北宋时期磁州窑工匠高超的制作水平。

历史背景

磁州窑是北宋至元代北方最具代表性的民间窑系,窑址位于今河北邯郸磁县(古属磁州)的观台镇、彭城镇一带。北宋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民间手工业空前繁荣,打破了此前 “官窑垄断高端工艺” 的格局,磁州窑凭借 “就地取材、贴近民生” 的特点迅速崛起。这件腰鼓的核心工艺 ——“黑釉剔花”,是磁州窑在北宋时期发展成熟的标志性装饰技法,背后反映了北方民窑对陶瓷装饰的创新。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