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玉柄青铜剑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战国
文物材质
铜器
所在国家
英国
所在机构
剑桥大学费兹威廉博物馆
流失原因
非法交易
潜在等级
未定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38xxxx6427
流失过程
该青铜剑出自安徽寿州,1932 年由卡尔贝克(Karlbeck)在中国购得,后归入奥斯卡・C. 拉斐尔收藏,1946 年由拉斐尔遗赠给菲茨威廉博物馆,现藏于该馆应用艺术部,处于馆藏存储状态。结合 1930 年代中国时局动荡、外国学者及古董商频繁在华收购文物的背景,其流转体现了近代中国文物流失的典型路径。
文物描述
这是一件青铜剑,属于兵器类,剑身呈双刃、渐窄形态,表面呈黑绿色。剑柄末端装有小型玉质剑首( pommel),采用嵌接工艺将玉与青铜结合,玉质为软玉(透闪石)。剑首直径 1.9 厘米,整体展现了青铜铸造与玉石镶嵌结合的工艺特点,相关信息收录于《不朽的石头 —— 从新石器时代到 20 世纪的中国玉器》第 45 页。
历史背景
青铜剑是中国先秦时期重要的兵器与礼器,尤其在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盛行,制作工艺不断发展,常与玉石等材质结合,体现了当时的手工业水平与等级制度。这件青铜剑的玉质剑首镶嵌工艺,反映了 “金玉相嵌” 的传统,可能与战国至汉代兵器装饰风格相关,其出土地点安徽寿州(古寿春)是先秦时期重要的文化区域,曾为楚国都城,这类器物对研究当地兵器发展与文化交流有一定价值。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