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县三彩罗汉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唐
文物材质
陶器
所在国家
加拿大
所在机构
皇家安大略博物馆
流失原因
非法盗掘
潜在等级
一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81xxxx6518
流失过程
1912 年(民国初年),一伙不明身份的盗匪(一说为当地村民受古董商唆使)闯入寺庙,将 16 尊罗汉像强行凿断、拆解(因造像高大,需拆分才能搬运),盗掘出山。这一过程中,部分造像因暴力拆解遭到损毁,仅 10 余尊完整或残缺的造像流入古董市场。盗掘后的罗汉像很快被北京、天津等地的外国古董商盯上,他们完全无视中国的文物主权,利用当时中国政府对偏远地区文物保护的失控,通过非法走私渠道(如经天津、上海等通商口岸)运往海外。
文物描述
易县三彩罗汉是中国辽代的佛教造像艺术珍品,罗汉像高度大致在 1.2 米至 1.6 米之间,与真人大小相近,比例精准,人体结构把握准确,给人以强烈的真实感和亲切感。采用低温铅釉技术,施黄、绿、白、褐等多种颜色的釉彩,釉面光亮,色彩鲜艳且相互交融,自然流淌,形成独特的艺术效果,具有典型的辽三彩风格。身着袈裟,袈裟的衣纹线条流畅自然,或随风飘动,或层层叠叠,富有层次感和立体感。
历史背景
罗汉是小乘佛教中修行所能达到的最高果位,随着佛教经典的翻译传入中国,罗汉信仰逐渐流行。到唐朝,完整的十六罗汉名单出现于中文佛经当中。此后,随着佛教日益中国化,成为民间信仰的重要因素,人们对罗汉越发推崇,以罗汉为题材的艺术作品也不断涌现,易县三彩罗汉便是这一宗教文化背景下的产物。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