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勒下生经变白描稿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唐
文物材质
纸质品
所在国家
英国
所在机构
大英图书馆
流失原因
文物盗卖
潜在等级
未定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58xxxx8454
流失过程
自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敦煌壁画 遭遇系统性盗掘与破坏。 华尔纳 (Arthur Rawson Waller)等人以“保护”名义剥离敦煌壁画,导致大量文物损毁,其中可能包含与《弥勒下生经变》相关的白描稿本。
文物描述
敦煌遗书现藏大英图书馆,正面书写佛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背面即为白描稿部分,原卷上下宽24.7厘米,全长240.5厘米,黄麻纸。其中的白描稿部分是弥勒下生经变内容,具体性质是洞窟壁画底稿。
该白描画稿按写卷阅读顺序,从右至左分别画弥勒下生经变中的婚嫁图、牛耕图、说法、听法、路不拾遗、树上生衣、老人入墓、拜塔、收获图。
历史背景
位处莫高窟南区崖面的最高位置,崖面位置独特,又是敦煌研究院藏敦煌写本《腊八燃灯分配窟龛名数》中所记“何法师窟”,建于晚唐892-893年间。窟内供养人画像,甬道为节度使索勋父子等供养像,主室东壁门北全为“何”姓男供养人,门南为何法师并乾元寺僧人供养像。何法师所在世俗家族,是来自中亚的粟特胡人后裔,该家族以造纸为家业,加上何法师作为归唐张氏归义军时期有一定社会地位的僧人,使得第196窟在莫高窟营建史占有一席之地。而作为其中弥勒经变底稿的S.259V白描稿有幸保存于藏经洞,并被有效地释读,和洞窟壁画有机结合,让我们从白描画稿的角度看到敦煌石窟壁画的一个侧面,实为敦煌石窟营建史和绘画史上有趣的话题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