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流失海外文物 / 青铜器 / 唐代宝庆寺十一面观音龛

汉代麻鞋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东汉
文物材质
纸质品
所在国家
英国
所在机构
大英图书馆
流失原因
非法交易
潜在等级
未定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58xxxx8454

流失过程

斯坦因获取文物:1900年道士王圆箓发现敦煌莫高窟藏经洞,里面藏有大量古代经卷、文书、绘画等文物 。1907 年,斯坦因来到敦煌,利用王圆箓的无知和对宗教的虔诚,自称是玄奘的信徒,骗取了王圆箓的信任。他以极低的价格从王圆箓手中买走了大量藏经洞文物,包括经卷、文书等 ,同时还带走了包括这只麻鞋在内的其他一些敦煌地区的文物

文物描述

这只麻鞋以麻为主要材质编织而成,整体呈现出浅黄偏褐色调 。从外观看,其形制较为朴素简约,具有典型的古代日常鞋履特征。麻鞋鞋面编织纹路紧密,虽历经岁月侵蚀,部分麻线稍有磨损、松散,但依然能看出当时编织工艺较为成熟, 结构上有明显的鞋帮、鞋底之分,鞋帮处还能看到用于固定鞋子的编织系带

历史背景

在东汉,麻鞋是普通民众,尤其是农民、手工业者和士兵等阶层日常穿着的主要鞋类。对于这些群体来说,麻鞋价格低廉、制作方便且耐磨,适合他们从事体力劳动和日常奔波的需求。相比丝绸、皮革等材质制成的鞋子,麻鞋的成本更低,更符合普通百姓的经济状况。从军事角度看,东汉的士兵也常穿着麻鞋。如在边疆地区,像敦煌一带,驻守的士兵不仅承担着防御外敌的任务,还会屯田耕种 。麻鞋便于士兵在艰苦的边疆环境中行动,适应沙漠、山地等复杂地形。同时,麻鞋的大量配备也体现了当时军队后勤供应中对实用性和成本的考量。质朴与勤劳的象征:麻鞋反映了东汉普通民众质朴的生活态度和勤劳的品质。穿着麻鞋的人们每日辛勤劳作,为生活奔波,麻鞋见证了他们的汗水与努力。这种质朴的生活方式和勤劳的精神,成为了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的一种集体写照,体现了他们对生活的坚韧和对土地的热爱。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