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星图甲本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唐
文物材质
纸质品
所在国家
英国
所在机构
大英图书馆
流失原因
民间流失
潜在等级
未定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58xxxx8454
流失过程
暂无具体情况
文物描述
敦煌遗书编号,绘制于初唐年代的平面星图,是迄今为止发现蕞古老的以图画形式表现中国传统星官的资料。卷长3.9m,宽0.24m,一共记录了1359颗星,分为257个星官,二十八宿里面,这张星图中画出了27个,现藏于大英图书馆。星图居中,总长330厘米。
历史背景
《全天星图》又称《敦煌星图甲本》,此卷前面部分为《气象杂占》,后为《解梦及电经一卷》,星图居中,总长330厘米。星图中关于恒星的画法采用了三国时以色分类的画法,把中国古代天文学家石申、甘德、巫咸三家的星分别表示:甘德的星用黑点表示,石申和巫咸的星有橙黄色点加黑圆圈表示。星图对赤道区域的星和对北极附近的星采用两种不同的画法,赤道区域用圆柱投影的方法,从十二月开始,按照每月太阳的位置,分12段画出,中间夹有说明文字;北极附近以天际为中心,将球面投影于平面,这种方法类似国外的麦卡托圆筒投影法。麦卡托是荷兰数学家兼地理学家,他在1568年刊印了第一幅《麦卡托投影航海图》。敦煌《全天星图》的发现,证明了中国古代天文学家使用圆柱投影的时间要比麦卡托早八百多年。经者研究认为《全天星图》绘于初唐时期,全图共绘出1359颗星,包括了当时北半球肉眼所能见到的大部分恒星。欧洲各国在望远镜发明以前,始终没有超过1022颗星的星图。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在当时的条件下何以能观测到如此多的星,至今仍是一个未解之谜。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