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流失海外文物 / 青铜器 / 唐代宝庆寺十一面观音龛

紫檀金鈿柄香炉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文物材质
木器
所在国家
日本
所在机构
正仓院
流失原因
民间流失
潜在等级
一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52xxxx6250

流失过程

754年由遣唐使或渡日僧携归日本,作为圣武天皇的供养品‌。平安时代(794-1185年),该炉作为敕封宝物每年秋季曝晾时展出,以桑皮纸包裹防潮,严格限制开封次数‌。江户时期因密封仓储未遭虫蛀,但明治三十三年(1900年)清查发现木柄开裂,由宫廷匠人采用传统生漆掺米糠灰修补,并补配缺失的支架‌。1945年战时转移至奈良山区避险,主体保存完好‌。2020年高精度扫描发现炉内残留唐代香料成分,柄部墨书“天平胜宝八年调”(756年),印证其原始功能与流传脉络‌

文物描述

紫檀金钿柄香炉为唐代宫廷御用香具,现藏于日本正仓院南仓,编号未公开‌。炉体由整块紫檀木雕琢而成,长39.5厘米,高7.6厘米,炉口径11厘米,边缘与底部包镶铜边以加固防损‌。炉面饰金铜镂空莲花纹,中央立一鎏金狮子雕像,侧面镶嵌黄金蝶鸟及四枝花卉纹饰,花芯嵌彩色水晶,局部采用“毛雕”线刻技法(深度仅0.2毫米),体现盛唐金银细工与木雕工艺的巅峰‌。此炉专用于佛教行香仪式,炉膛内设焚香槽,结构符合《乐书要录》所述“气转八荒”的声学设计‌

历史背景

该香炉制作于唐玄宗天宝年间(742-756年),属长安宫廷作坊为皇室祭祀特制的礼器‌。其纹饰融合中原花鸟与粟特金银器风格,与陕西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唐代鎏金茶碾属同一工艺体系‌。754年由遣唐使或渡日僧携归日本,作为圣武天皇的供养品‌。756年圣武天皇驾崩后,光明皇后将其遗物——包括此炉——献纳东大寺正仓院,录入《国家珍宝帐》,与吴竹竽、螺钿紫檀琵琶同列为“唐乐三绝”,象征中日文化交流的鼎盛‌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