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钿紫檀琵琶(四弦)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唐
文物材质
木器
所在国家
日本
所在机构
正仓院
流失原因
民间流失
潜在等级
一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52xxxx6250
流失过程
754年由遣唐使或渡日僧携归日本,作为圣武天皇的供养品。756年由光明皇后将其纳入圣武天皇遗物清单。平安时代(794-1185年)遵循"年次曝晾制",以楮纸包裹琴身防潮。江户时期因正仓院"校仓造"建筑密封性极佳,琴体螺钿保存完好。明治三十三年(1900年)开仓检查发现漆面龟裂,由京都宫廷匠人使用唐传漆补技法(生漆混合糯米糊填补)修复。1945年战时转移中琴轸丢失两枚,1952年参照正仓院藏"紫檀木画槽琵琶"原件补制;2023年高光谱成像在捍拨底层发现朱书汉字调音标记"天宝十三载韦家造",证实出自长安韦氏乐器作坊
文物描述
正仓院藏螺钿紫檀四弦琵琶(枫苏芳染螺钿槽琵琶)为盛唐宫廷乐器典范,全长约98厘米,梨形琴身由整块紫檀木雕凿而成。琴体通体施黑漆,琴颈呈直角曲项,背板以厚度仅0.6毫米的夜光贝、青贝镶嵌菱形花鸟螺钿纹,局部贴嵌玳瑁与琥珀增强光影层次。琴面设捍拨(拨弦护板),为皮质彩绘《胡人骑象奏乐图》,采用密陀绘技法以矿物颜料绘制,远景山水以金泥勾线,体现唐画"青绿金碧"风格。经CT扫描,琴腔内部设有双共鸣箱结构,与现代琵琶的"缚手"声学原理相通
历史背景
该琵琶制作于唐玄宗天宝年间(742-756年),属宫廷"坐部伎"核心乐器,其曲项梨形制与敦煌莫高窟220窟《药师经变》乐舞图完全吻合。琴背螺钿纹中的联珠对鹿纹源自波斯萨珊王朝,而捍拨胡人骑象题材则融合印度秣菟罗艺术风格,反映长安作为丝绸之路终点的文化交汇。756年由光明皇后将其纳入圣武天皇遗物清单,《国家珍宝帐》记为"螺钿槽琵琶"(编号:南仓19),与北仓所藏五弦琵琶构成唐代琵琶制度的双璧实证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