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流失海外文物 / 青铜器 / 唐代宝庆寺十一面观音龛

妙法莲华经卷第八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文物材质
纸质品
所在国家
英国
所在机构
大英图书馆
流失原因
民间流失
潜在等级
未定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58xxxx8454

流失过程

暂无具体流失过程

文物描述

本文出自《妙法莲华经》(简称《法华经》)包含普门品、陀罗尼品、妙庄严王本事品、普贤劝发品等。这卷《妙法莲华经》卷第八,采用长卷形式呈现,纸张泛黄,尽显岁月沧桑之感,是传统手工纸,或为麻纸或楮皮纸 ,纸张表面有轻微褶皱与磨损痕迹,部分区域还出现了淡淡的霉斑,边缘处也有一定程度的破损,经文以毛笔书写,字体属于写经体楷书,风格古朴而规整。笔画粗细较为均匀,横画起笔沉稳,收笔含蓄,竖画挺拔有力,撇捺等笔画舒展自然,使字体在端庄之余,增添了几分灵动 。字与字、行与行之间排列整齐有序,间距适中,展现出一种和谐的韵律美。《妙法莲华经》卷第八包含诸多重要内容,其中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是此卷的核心部分 。经文详细讲述了观世音菩萨的慈悲愿力和救苦救难的广大神通,强调无论众生遭遇何种苦难,如火灾、水灾、刀兵之灾等,只要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萨名号,菩萨便会寻声救苦,帮助众生脱离险境。

历史背景

唐朝时期,佛教发展极为繁荣,多位皇帝对佛教持推崇态度。唐太宗时期,玄奘西行取经归来,受到朝廷的高度重视,佛教译经事业蓬勃发展 。武则天执政时期,为了巩固自身统治,大力提倡佛教,利用佛教教义为自己的政权寻找合法性依据。《妙法莲华经》中“一切众生皆能成佛”等思想,契合了当时的社会需求和统治阶层的利益,得到了皇室的支持与宣扬, 这促使《妙法莲华经》在唐朝的传播范围不断扩大,从上层贵族到普通民众,信众日益增多。唐朝文化昌盛,诗歌、文学等领域成就斐然。《妙法莲华经》的教义和故事成为文人墨客创作的素材来源,许多诗歌、散文作品中融入了《法华经》的思想和典故,使得佛教经典以更通俗、更艺术的形式走向大众。同时,唐朝教育事业发展,识字率有所提高,民间抄写、诵读《妙法莲华经》之风盛行,一些地方还会举行法华经会等活动,促进了经文的传播和佛教文化的普及。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