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流失海外文物 / 青铜器 / 唐代宝庆寺十一面观音龛

平纹绫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文物材质
纸质品
所在国家
日本
所在机构
正仓院
流失原因
民间流失
潜在等级
一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52xxxx6250

流失过程

正仓院藏唐代平纹绫的流失过程历经千年沧桑。8世纪中叶作为遣唐使携归品传入日本,756年随圣武天皇遗物入藏东大寺正仓院。平安时代(794-1185年)因定期曝晾导致部分织物氧化褪色,明治时期(1868-1912年)皇室清查时发现三处虫蛀,采用传统"张裂"技法修补。1945年战时转移中遭遇湿气侵蚀,致使两块残片霉变(1952年京都西阵织匠人参照正仓院其他唐绫纹样补织)。

文物描述

正仓院藏唐代平纹绫为稀世孤品,其最大特征是‌平纹地组织显斜纹花‌,打破“绫必斜纹”的认知定式‌。现存代表作包括绿绫袍(北仓19号)及小宝花绫残片,后者带有墨书题记“近江国调小宝花绫一匹”‌。织物经密达‌78根/厘米‌,纬密62根/厘米,以青、褐双色丝线织出宝相花与联珠纹组合图案,花回长度仅1.8厘米,需用线综提花机精密操控经纬交织‌。X光分析显示其丝线经草木染特殊固色处理,历经千年仍保持70%以上色彩饱和度‌

历史背景

此类平纹绫兴盛于初唐至盛唐(618-755年),属官府织染署督造的“异文绫”,专供皇室与高阶官吏服饰‌。其工艺可追溯至汉代“绮”,但唐代通过改良提花机构实现纹样微型化‌。正仓院藏绿绫袍形制与敦煌130窟《都督夫人礼佛图》仕女着装一致,而小宝花绫的联珠纹与新疆阿斯塔那墓出土“景云二年双流县折调细绫”(710年)几乎相同,印证了唐代跨地域标准化生产体系‌。日本《延喜式》记载此类绫曾作为遣唐使回礼输入日本‌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