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如意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清
文物材质
玉器
所在国家
英国
所在机构
剑桥大学费兹威廉博物馆
流失原因
战争掠夺
潜在等级
未定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38xxxx6427
流失过程
此玉如意的历史可追溯至 1861 年,由肯尼迪上校从圆明园带出,1922 年 1 月购自斯帕克斯,后归入奥斯卡・C. 拉斐尔收藏,1941 年纳入其遗赠清单,1946 年正式入藏菲茨威廉博物馆,入藏编号为 O.75-1946,现归属于该馆应用艺术部。其流转轨迹反映了清代玉器的海外流失与收藏历史,为研究中外文化交流中珍贵文物的传播提供了实例。
文物描述
这是一件 18 世纪中后期(1750-1800 年)的玉如意,长 34.5 厘米,现处于存储状态,属玉器类别。器物以软玉为材质,呈白色并略带淡绿色调,质地均匀且具有 透明度;如意头部近圆形,以浅浮雕工艺雕刻两条鱼托举一朵花卉的图案;柄部呈波浪状弯曲,下表面有凹槽,配有明黄色双流苏,整体将实用装饰与吉祥寓意结合,体现了清代玉如意在工艺与象征意义上的特色,相关信息收录于《不朽之石 —— 中国玉器从新石器时代到二十世纪》(第 105 页)。
历史背景
玉如意是清代宫廷与贵族中流行的吉祥器物,兼具陈设、把玩与礼仪功能,常作为权力与福气的象征。鱼与花卉的组合题材蕴含 “年年有余”“花开富贵” 的寓意,明黄色流苏(皇室专用色)暗示其可能与宫廷相关。这件如意的材质选择与工艺水准,反映了清代中期玉雕工艺的成熟及对吉祥文化的推崇,对研究清代玉器制作、宫廷器物制度及社会礼仪文化具有参考价值。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