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流失海外文物 / 青铜器 / 唐代宝庆寺十一面观音龛

汝窑玉壶春瓶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北宋
文物材质
瓷器
所在国家
英国
所在机构
大英博物馆
流失原因
战争掠夺
潜在等级
未定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58xxxx8454

流失过程

清末,慈禧太后为筹措“庚子赔款”把北宋汝窑天青釉玉壶春瓶等一批宫廷瑰宝抵押给盐业银行贷款,逾期不能归还贷款,瓷器被迫变卖

文物描述

直径: 6.50厘米 直径: 4.40厘米 直径: 11厘米(最宽处) 身高: 20.10厘米 汝窑天青釉玉壶春瓶,现收藏在大英博物馆,高约20厘米,造型呈撇口、细颈、圆浮圈足,通体呈天青色,釉面布满细碎的纹片

历史背景

北宋玉壶春瓶可能是从唐代佛教青铜和白色器皿烧瓶发展而来的(例如,参见BM1909.0401.76)。这种形状一直延续到南宋和元代,当时来自中国南方的瓷器版本用雕刻或绘画装饰。北宋单色花瓶的比例因窑而异,这一例子与陕西耀州瓷器最为接近。形状显示高品质釉的优势;这件瓷器上厚厚的、光滑的鸭蛋蓝色釉覆盖了除足环以外的整个容器。 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是汝瓷的主要产地,在那里工作的陶工在1086年至1106年或1125年的二十年或四十年间制作了精美的青瓷釉面瓷器。考古学家在清凉寺挖掘出一个类似的瓶子。从他们的第一次生产,汝瓷的地位明显优于大多数其他陶瓷,排名高于所有其他青瓷。瓶子釉面的颜色使人联想到在中国备受推崇的古代玉器。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