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三彩葬墓俑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唐
文物材质
陶器
所在国家
英国
所在机构
大英博物馆
流失原因
非法盗掘
潜在等级
未定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58xxxx8454
流失过程
据此分析,唐代刘庭训墓出土三彩俑流失海外,有可能与汴洛铁路的修建有一定联系。 在修筑铁路的过程中挖出文物的例子,还见于河南洛潼铁路建造之时,英国工程师报告所得唐代明器,包括人物俑、动物俑及器物,共计57件,现藏大英博物馆。
文物描述
前面是两个神兽、跟着两个天王、后面是一文一武两个官员,后面跟着马奴和两匹汗血宝马以及驼奴和两峰骆驼。最前方是一对神兽俑,夸张的半人兽造型顶着滑稽的鬼脸,头上长角,还有翅膀与兽蹄,他们是队列中领头的神兽,为墓葬的守护者,称为镇墓兽,一人面,一兽面,是为震慑鬼怪、保护死者灵魂,恐吓盗墓者而在墓中设置的一种怪兽。紧随其后的是一对天王俑,高约110厘米,姿势、装束不尽相同:一手叉腰,一手握拳上扬,身上穿着明光甲,龙首护着胳膊,腹部有护甲,腰中系带,腰下垂膝裙,下缚吊腿,右腿直立,左腿微曲,踏在卧牛之上,卧牛下为山形座,造型可能受印度风格影响。接着一前一后位于队列中间的是两个胡人牵夫俑。高约50厘米,都是圆脸盘、宽鼻梁、高颧骨,双目鼓起,眼睛微
,神情毕现;长发中分,在两侧各扎一发辫,两条发辫再由耳上交盘于脑后;身穿翻领窄袖右衽长袍,腰系带,足蹬
靴,直立在方板上;双臂屈置胸前,双手握拳,作执缰绳姿势,似在牵骆驼或牵马。在牵夫俑的两侧各有一匹马俑,一对则极具中国特色,为直立的两个人俑,一位武官,一位文吏,两位皆身着广袖长袍,腰束带,双手置于是用来执笏板的,神情肃穆庄重,文官可能承担起草刘庭训的墓志铭,并将其呈交给阴间的判官的工作。两匹彩马釉色明亮,躯体丰肥适度,骨肉匀停,两耳上耸,双目圆睁,立于托板之上,展现出伫立 时宁静的神态。一匹高约85厘米,造型大胆,身体中空,颈背部仍见有凹槽,原先饰有毛发制成的鬃毛;尾部的小孔原先用来放置毛发制成的马尾,一匹乳白色带黄绿斑点,一匹通体棕色,可以看出这是通过丝绸之路到来的中亚名贵新品种。殿后的是一对漂亮的大夏双峰驼,驼峰一左倾,一右倾,驼首上昂,双目圆睁,张嘴作嘶鸣状,腰身略长,四肢立于方形托板之上。其中一只高约86厘米,通体以棕色釉为主,间施绿、黄诸色,深浅变化不同,原先双峰之间配有皮制鞍垫,另外一只高约84厘米,釉彩以棕、绿色为主,背上有毡垫,两峰之间搭挂驮囊,上饰兽面图案,囊袋两侧挂有各种物品,有丝束、水壶,还有一些肉类作为穿越丝绸之路的食物补给。驼俑引颈张口,四肢作行走状,生动再现了丝绸之路上驼队不畏艰险、长途跋涉的真实景况。
历史背景
由于唐代着釉技术还不太成熟,烧制后釉彩会往下流淌,所以人的脸上都是不着釉的,烧制完成后再描上色彩,只是时间久远,人物脸上的色彩基本消失殆尽。整组塑像造型栩栩如生:中国道教演化而来的神兽以及佛教带来的天王,不怒自威的形象足以抵抗坟墓里的地煞;长相似胡人的武官以及微微后仰明显高人一等的文官,显示了大唐的强盛与包容;脖子粗壮四肢有力的马匹明显强健于中原马匹,定是引进的汗血宝马;最后两峰仰天悲鸣的骆驼,仿佛在追忆失去的同伴。
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最完整的一套唐三彩,天王跟文武二官的高度100厘米左右,按唐代规制,这是正二品官员才能使用的规制。- 相关背景:大英博物馆的13件唐三彩陶俑出自唐朝名将刘庭训之墓,刘庭训曾任唐朝忠武将军、河南道与淮南道校尉及中央枢密使,公元七二八年七十二岁去世。刘庭训的仕途期正处于唐朝鼎盛时期。唐朝时期的中国,与中东阿拔斯王朝的伊斯兰帝国一起,建立了西起摩洛哥、东至日本的庞大的奢侈品专营市场。两大帝国一度统治并塑造了中世纪早期的世界。同时期的欧洲尚处于小国与城邦林立的混乱时期,而唐朝作为一个统一的国家,疆域北至朝鲜,南至越南,向西循丝绸之路一直延伸至中亚。强大的实力以及对自身文化的自信,在这组陶俑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
在公元700年左右,类似的陶俑在50年间大量制造,用作位高权重者的随葬品。和墓葬俑一起陪葬的,往往还有大量的丝绸、漆器、白银和黄金等奢侈物品。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