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流失海外文物 / 青铜器 / 唐代宝庆寺十一面观音龛

辽三彩罗汉半身像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文物材质
陶器
所在国家
俄罗斯
所在机构
艾尔米塔什博物馆
流失原因
非法交易
潜在等级
未定级
X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30xxxx8609

流失过程

20世纪初,易县辽三彩罗汉像在河北易县八佛洼被发现,其写实的艺术风格让外国古董商和学者垂涎。德国汉学家帕金斯基得知后前往考察,当时村民受利益驱使盗运罗汉像,这尊罗汉像也被售卖,后被帕金斯基购入并运往德国。1913 年,它在德国东亚艺术博物馆展出,被大收藏家哈利·福尔德买下,成为福尔德家族藏品。1937 年,纳粹党卫军以小哈利·福尔德是犹太人为由,没收了这尊罗汉像。1944 年,柏林博物馆竞拍获得。但在1945年二战末期盟军轰炸柏林时,罗汉像受损只剩一半。苏联红军攻陷柏林后,将其秘密运往列宁格勒(现圣彼得堡),存入冬宫库房。此后长时间被搁置,直到2001 年才被重新发现。

文物描述

原高约1.7米,现存半身高度约0.85米。采用辽代典型的黄、绿、白三彩釉色,釉色交融自然,过渡柔和。袈裟部分以绿色釉为底,点缀黄色纹饰,衣缘处采用白色釉。现存部分可见罗汉呈坐姿,上身挺直,肩背宽厚,展现出沉稳庄重的气质。面部刻画细腻,眉眼微垂,眼睑饱满,鼻梁高挺,嘴唇线条清晰。

历史背景

文物本身的历史可追溯至辽代(916—1125年),是当时佛教艺术与工艺融合的产物。辽代对汉传佛教极为尊崇,佛教艺术在这一时期呈现出独特的风貌。这尊罗汉像所在的易县八佛洼,曾是辽代佛教寺院的重要遗址,最初是寺院中供奉的十八罗汉造像之一,用于宗教祭祀与信徒瞻仰。它在寺院中矗立数百年,经历了辽代的兴盛、金代的更替、明清的岁月流转,默默见证了北方地区佛教文化的延续与变迁,直至20世纪初被重新发现前,始终是当地宗教与文化传承的一部分。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