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流失海外文物 / 青铜器 / 唐代宝庆寺十一面观音龛

西夏泥质彩塑双头佛立像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西夏
文物材质
陶器
所在国家
俄罗斯
所在机构
艾尔米塔什博物馆
流失原因
战争掠夺
潜在等级
未定级
X
赖研究员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30xxxx8609

流失过程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西方兴起“中亚探险热”,许多西方探险队以“科学考察”之名,觊觎中国西北的丰富文物资源。俄国地理学会也积极参与其中,科兹洛夫探险队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组建。 1907年,科兹洛夫率领探险队从俄属中亚出发,进入中国境内。1908年3月,他们抵达位于内蒙古额济纳旗的黑水城遗址。当时的黑水城虽已荒废,但地下埋藏着大量西夏至元代的珍贵文物。科兹洛夫一行在没有获得中国政府许可的情况下,便开始对黑水城遗址进行粗暴挖掘。他们使用简单粗暴的工具,大肆破坏古城建筑和墓葬,掠夺了大量的文书、绘画、雕塑等文物 。 1909 年,科兹洛夫得知俄国皇家地理学会对他第一次从黑水城获取的文物极为重视,便再次回到黑水城进行更大规模的盗掘。这尊西夏泥质彩塑双头佛立像就是在此次盗掘中被发现。科兹洛夫探险队对黑水城遗址进行了系统性的搜刮,将众多文物装箱打包,通过驼队运输等方式,分批运往俄罗斯圣彼得堡 。 这些被掠夺的文物抵达俄罗斯后,一部分被收藏于俄国皇家地理学会,后来大部分被转至俄罗斯国立艾尔米塔什博物馆(冬宫博物馆) ,成为该馆东方文物收藏中的一部分。科兹洛夫盗掘黑水城文物事件,导致大量珍贵的中国西夏文物流落海外,给中国文化遗产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些文物的流失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伤痛。

文物描述

时代背景:这尊西夏泥质彩塑双头佛立像诞生于西夏时期(公元1038 年 - 1227年) 。西夏是中国历史上由党项人在中国西北部建立的一个政权,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深受中原、吐蕃、回鹘等文化影响,佛教在西夏更是被奉为国教,得到了大力推崇和发展,佛教艺术也随之繁荣,佛像雕塑便是其中重要的表现形式。 宗教背景:双头佛的形象来源,可能与印度犍陀罗国的传说有关。在相关传说中,两位穷人各施一金币共绘一佛像,佛像显灵分身,形成双头,寓意“共修功德,同证佛果” 。这种思想在佛教教义传播中,被部分地区的佛教艺术所吸收,西夏佛教艺术受其影响,出现了双头佛这样独特的造像。

历史背景

佛像造型独特,比例协调,高约62厘米。两尊佛头分别向左右微侧,面部丰满圆润,线条柔和,展现出慈祥、宁静的神态,雕刻细腻,充分体现了当时工匠对人物面部表情和神态的精准把握;头顶螺髻造型规整,排列有序;身披的袈裟衣纹流畅自然,褶皱表现生动,富有层次感,能够反映出当时成熟的雕塑技艺。 佛像表面曾有彩绘和贴金工艺,虽历经岁月,金粉部分剥落,但仍能从残留的金色痕迹以及其他色彩中看出其曾经的华美。彩绘与贴金不仅增强了佛像的神圣感和艺术感染力,也体现了西夏时期高超的色彩运用和装饰技艺,是西夏佛教艺术在色彩装饰方面的珍贵实例。 宗教文化意义:作为佛教造像,它是西夏时期佛教信仰的直观体现,反映了当时佛教在西夏社会中的重要地位,以及佛教教义在民间的传播和理解。其独特的双头造型,是佛教文化与西夏本土文化融合的产物,为研究佛教文化在不同地区的传播、演变和本土化提供了实物资料。 民族文化融合意义:西夏政权统治区域内生活着党项、汉、吐蕃、回鹘等多个民族,这尊佛像的造型、工艺等方面融合了多种文化元素,展现了西夏时期各民族在艺术、宗教等领域的交流与融合,对于研究西夏时期的民族关系、文化交流等具有重要意义。 历史见证意义:这尊佛像从黑水城被盗掘,流失海外,其本身也是中国近代遭受列强掠夺、文物流失的历史见证,提醒人们铭记那段屈辱的历史,珍视和保护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