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猴摆件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清
文物材质
瓷器
所在国家
英国
所在机构
剑桥大学费兹威廉博物馆
流失原因
民间流失
潜在等级
未定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38xxxx6427
流失过程
暂无具体过程
文物描述
这是一件 18 世纪(1700-1799 年)的硬瓷猴摆件,为陈设或把玩用器。整体采用硬瓷材质,瓷质坚硬致密,表面施有均匀的棕色釉(酱釉),釉色沉稳厚重,质感温润。摆件以猴子为造型,虽具体姿态未详细描述,但从工艺来看,应是对猴子形态的写实刻画,线条简洁而不失生动,通过单色釉的纯粹质感凸显出动物造型的立体感,既展现了制瓷工匠对自然生物形态的观察与捕捉能力,又以简洁的设计传递出质朴的艺术风格,兼具观赏性与工艺研究价值。
历史背景
18 世纪的中国处于清代康雍乾盛世至嘉道时期,瓷塑艺术在这一阶段达到高峰,动物题材的瓷塑因贴近生活、寓意吉祥而广受喜爱。猴子在传统文化中常与 “侯” 谐音,象征仕途顺利、官运亨通,是民间喜闻乐见的吉祥题材。这件瓷猴采用单色釉装饰,属于当时流行的 “素三彩” 或单色釉瓷塑范畴,这类作品注重通过造型与釉色的结合展现艺术魅力,而非繁复的彩绘,反映了当时社会对 “雅俗共赏” 审美趣味的追求。同时,18 世纪也是中国瓷器外销的重要时期,动物瓷塑不仅供国内使用,部分还通过贸易流向海外,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载体,体现了清代制瓷业在满足国内需求的同时,对多元审美市场的适应。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