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流失海外文物 / 青铜器 / 唐代宝庆寺十一面观音龛

玉带扣(螭龙)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文物材质
玉器
所在国家
英国
所在机构
剑桥大学费兹威廉博物馆
流失原因
民间流失
潜在等级
未定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38xxxx6427

流失过程

暂无具体过程

文物描述

这是一件明代(1368-1644 年)的玉带扣,长 10.9 厘米,为服饰配饰用器。带扣由两块玉牌组成,材质为白玉,带有褐色沁痕,玉质温润细腻。其中一块玉牌雕刻有动物头部造型的弯钩,另一块则在异形环内设有穿孔,便于扣合;两块玉牌均以透雕工艺装饰螭龙(猫科形态龙)纹,龙纹线条流畅,造型灵动,透雕技法使纹饰突破平面限制,呈现出立体层次感。整体设计兼顾实用性与装饰性,既满足束带功能,又通过精美的玉雕彰显佩戴者的身份与品味,兼具工艺研究价值与文化象征意义。

历史背景

明代是中国玉器发展的鼎盛时期,和田玉(软玉)成为玉雕主要材质,透雕、浮雕等工艺成熟,纹饰题材注重吉祥寓意与权力象征。螭龙作为龙的变体,象征尊贵与吉祥,是明代玉器常见的装饰元素。玉带扣作为贵族服饰的重要配饰,不仅是实用器物,更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其工艺精湛程度直接反映佩戴者的社会等级。这件带扣的透雕螭龙纹与对称设计,体现了明代玉雕 “精雕细琢、纹饰繁而不乱” 的风格,同时,玉料上的褐色沁痕是岁月侵蚀的自然痕迹,为器物增添了历史厚重感,是明代玉器工艺与社会礼制文化结合的典型代表。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