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窑青瓷大盘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明
文物材质
瓷器
所在国家
英国
所在机构
剑桥大学费兹威廉博物馆
流失原因
民间流失
潜在等级
未定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38xxxx6427
流失过程
暂无具体过程
文物描述
这是一件明代(1400-1499 年)的龙泉窑青瓷高脚盘,高 7.5 厘米,底部宽 16 厘米,盘口最宽处 35 厘米,为饮食或陈设用器。盘体采用瓷质胎体,施青绿色釉,釉色温润透亮,具有典型的龙泉窑青瓷特征。盘身以模印工艺装饰:盘壁饰有凹槽纹,盘心模印一朵花卉(疑似牡丹),纹饰清晰立体,线条流畅,展现出对自然花卉形态的艺术化再现。作为龙泉窑产品,其造型规整,釉色匀净,兼具实用功能与装饰性,体现了明代龙泉窑青瓷 “釉色取胜、纹饰为辅” 的工艺特点。
历史背景
明代是龙泉窑青瓷持续发展的时期,尤其在 15 世纪(明永乐至弘治年间),龙泉窑凭借成熟的制瓷技术和稳定的产量,成为中国青瓷外销的重要窑口。青瓷因釉色淡雅清新,深受国内外市场喜爱,不仅供国内使用,还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远销至东南亚、中东及欧洲等地,托普卡帕宫博物馆的收藏记录也印证了其在国际贸易中的广泛影响。牡丹作为传统吉祥花卉,象征富贵荣华,在明代瓷器纹饰中常见,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吉祥文化的崇尚。这件瓷盘的模印工艺既提高了生产效率,又保证了纹饰的规范性,是明代龙泉窑适应批量生产与市场需求的体现。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