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三彩胡人俑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唐
文物材质
陶器
所在国家
俄罗斯
所在机构
艾尔米塔什博物馆
流失原因
战争掠夺
潜在等级
未定级
X
赖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30xxxx8609
流失过程
这件唐代三彩胡人俑诞生于唐代(618-907年),正值中国古代国力强盛、对外交流频繁的时期。唐代丝绸之路空前繁荣,中亚、西亚的“胡人”(当时对西域及外来族群的统称)通过经商、传教、任职等方式涌入中原,成为社会生活中的常见群体。胡人俑的出现,正是这一历史背景的直接反映——它最初作为墓葬随葬品,用于守护墓主或彰显墓主身份,也侧面印证了唐代“胡汉交融”的社会风貌。
唐代三彩胡人俑流落到冬宫博物馆,很可能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西方掀起的“中国文物掠夺潮”有关。
当时西方的探险家、考古队打着考察的旗号,在中国境内进行非法挖掘与掠夺。许多文物贩子也参与其中,与外国人勾结。像三彩胡人俑这类精美的文物,成为他们觊觎的对象 。他们在陕西、河南等唐代墓葬集中地区大肆盗掘,将文物偷运出境,再经过文物交易市场,最终流入西方国家。部分文物被收藏在冬宫博物馆等西方博物馆中,这不仅是中国文物流失的伤痛,也是对人类文明遗产的破坏 。
文物描述
工艺精湛:作为唐三彩典型器物,它以陶土为胎,经塑形、素烧后施黄、绿、白等低温铅釉二次烧制,釉色交融流淌,形成绚丽斑斓的视觉效果,体现了唐代制陶工艺的高超水平。
造型生动:俑的胡人面容(深目高鼻、卷发等)、服饰(可能带有西域特色)及手持物品等细节刻画写实,既保留了人物特征,又通过夸张的动态和神情增强艺术感染力,是唐代雕塑“以形写神”风格的代表。
文化意义
中外交流见证:胡人俑直观展现了唐代对外来文化的包容,是丝绸之路“文化互鉴”的实物证据,印证了唐代“海纳百川”的开放心态。
社会风貌缩影:它反映了唐代社会对胡人族群的接纳(胡人在唐可任官、经商、参与艺术活动等),是研究当时民族关系、社会结构的重要材料。
文化遗产符号:作为流失海外的文物,它既承载着唐代文明的辉煌,也见证了近代文物流散的历史,如今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纽带,也提醒着对文化遗产保护与追索的重视。
历史背景
这件唐代三彩胡人俑诞生于唐代(618-907年),正值中国古代国力强盛、对外交流频繁的时期。唐代丝绸之路空前繁荣,中亚、西亚的“胡人”(当时对西域及外来族群的统称)通过经商、传教、任职等方式涌入中原,成为社会生活中的常见群体。胡人俑的出现,正是这一历史背景的直接反映——它最初作为墓葬随葬品,用于守护墓主或彰显墓主身份,也侧面印证了唐代“胡汉交融”的社会风貌。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