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佛教曼陀罗坛城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夏
文物材质
铜器
所在国家
俄罗斯
所在机构
艾尔米塔什博物馆
流失原因
非法盗掘
潜在等级
未定级
X
赖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30xxxx8609
流失过程
20世纪初,中国处于清末和民国时期,文物保护体系近乎空白 。在这一背景下,俄国探险家彼得·库兹米奇·科兹洛夫以科考名义来到中国 。他在未经中国政府许可的情况下,对位于内蒙古额济纳旗的西夏黑水城遗址进行了大规模的非法考古发掘。
科兹洛夫在黑水城进行了多次挖掘,手段粗暴,不仅将出土的近万件珍贵文物随意打包运回俄罗斯,甚至连埋文物的沙子都仔细筛检带走 ,本曼陀罗坛城也在这一过程被劫掠。
1933年,科兹洛夫掠夺来的部分文物被转运到国立艾尔米塔什博物馆(冬宫博物馆)东方部收藏。
文物描述
从外观上看,该坛城半径约4米,高度在20-60厘米之间,中心是众多姿态各异、造型古朴的青铜佛造像,它们围绕成一定布局,或坐或立,细节处可见服饰纹理、法器等特征,呈现出藏传佛教造像的典型风格 。背景搭配几幅唐卡,唐卡有装裱的边框,画面色彩与造像相呼应,共同营造出藏传佛教曼陀罗城所蕴含的宗教空间与意境。
历史背景
这组藏传佛教曼陀罗城相关文物,主要为西夏时期藏传佛教造像,与西夏王朝及藏传佛教在西北地区的传播紧密相关。
西夏(1038年—1227年)是由党项族建立的政权,其疆域涵盖今宁夏、甘肃、陕西北部、内蒙古西部等地区。西夏统治者对佛教极为尊崇,不仅将佛教定为国教,还大力推动佛教的传播与发展,藏传佛教在这一过程中逐渐融入西夏社会。
当时,西夏与西藏地区的宗教交流频繁,藏传佛教的教义、艺术形式,包括造像、唐卡、坛城文化等,通过僧侣往来、文化传播等途径传入西夏。为了弘扬佛教,西夏修建了大量寺庙,塑造了众多佛像,绘制了精美的唐卡,这些文物便是当时宗教信仰和艺术创作的产物,承载着西夏时期藏传佛教的信仰内涵与艺术风格。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