鎏金铜释迦牟尼佛坐像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明
文物材质
铜器
所在国家
俄罗斯
所在机构
艾尔米塔什博物馆
流失原因
战争掠夺
潜在等级
未定级
X
赖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30xxxx8609
流失过程
清末至民国时期,中国社会动荡,文物保护体系崩塌。在西藏、内地的古寺、遗址或墓葬(若佛像是出土文物)中,不法分子受利益驱使,盗掘包括这尊佛像在内的珍贵文物。他们利用社会混乱,采用暴力挖掘、盗窃等手段,将佛像从原生环境剥离。
被盗佛像经走私渠道,进入国内文物黑市。文物贩子通过地下网络,将其与其他非法获取的文物汇聚,在暗中交易、流转,不断转手抬高价格,为流向海外做准备。
近代西方掀起“东方文物热”,不少探险家、古董商以“考察”“收藏”之名,在中国搜罗文物。他们通过贿赂、欺诈等方式,从黑市收购这尊佛像,伪造手续后,借助航运等途径,将佛像偷运出境,最终流入海外收藏市场或博物馆 。
文物描述
像高度大概率在40 - 60厘米左右 ,宽度(以底座最宽处计) 约25 - 40厘米 ,厚度(从前胸到后背 )约20 - 30厘米 ,佛像采用结跏趺坐的姿势,身体比例协调,线条流畅自然。面容安详,五官刻画细腻,双目微闭,嘴角微微上扬,展现出超凡脱俗的宁静与慈悲。发髻排列整齐,呈现出螺状,增强了佛像的庄严感。
鎏金工艺让佛像表面金光熠熠,不仅增添了佛像的神圣感,也展示了古代高超的金属加工技艺。衣纹的处理简洁而富有质感,通过线条的起伏变化,生动地表现出衣物的质感和层次,体现了工匠对细节的精准把握。
宗教象征:佛像呈现的是释迦牟尼佛成道的形象,右手触地印(降魔印),象征着佛陀战胜烦恼魔障、觉悟成佛的过程,是佛教教义和精神的直观体现,对于信徒来说,具有强大的精神感召力和宗教象征意义。
文化交流见证:这类佛像融合了中原与藏地以及印度等佛教艺术元素,是不同地区文化交流与融合的见证。它反映了当时佛教文化在不同地域之间的传播、交流与相互影响,为研究古代佛教文化传播、民族文化交流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民族文化瑰宝:作为中国古代艺术的杰出代表,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同时,流失海外的经历也提醒着人们铭记历史,重视文物保护和追索工作。
历史背景
宗教发展:这类鎏金铜释迦牟尼佛坐像在佛教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佛教在印度诞生后,不断向外传播,于东汉时期传入中国,此后历经多个朝代的发展与演变,逐渐中国化、本土化。在藏传佛教地区,佛像制作是一项神圣的宗教活动,元朝时期,统治者大力推崇藏传佛教,使得藏传佛教造像艺术蓬勃发展,工艺水准极高。此佛像的造型风格可能是藏传佛教造像艺术的体现,展现了当时佛教艺术在中原和藏地交融发展的局面。
工艺传承:鎏金工艺在中国古代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出现,经过不断发展完善,到了唐宋元时期,鎏金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工匠们通过将金汞合金涂抹在铜器表面,再经过烘烤等工序,使汞蒸发,金就附着在铜器表面,呈现出华丽的金色外观。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