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流失海外文物 / 青铜器 / 唐代宝庆寺十一面观音龛

敦煌藏经洞唐代绢画《鬼子母像》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文物材质
纸质品
所在国家
俄罗斯
所在机构
艾尔米塔什博物馆
流失原因
战争掠夺
潜在等级
未定级
X
赖研究员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30xxxx8609

流失过程

这幅可能源自敦煌藏经洞的绢画,其流失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敦煌文物的大规模外流直接相关。 1900年藏经洞被发现后,洞内大量文书、绘画等文物因当时中国国力衰弱、缺乏保护能力,先后遭到外国探险家(如英国斯坦因、法国伯希和、俄国奥登堡等)以“考古”“探险”为名,通过低价购买、哄骗甚至直接掠夺等方式获取。其中,俄国奥登堡率领的探险队在1914—1915年对敦煌进行考察时,掠走了一批文物,部分便流入俄国,后入藏冬宫。这些文物的流失,是近代中国遭受列强侵略、文化遗产被掠夺的历史见证。

文物描述

作为唐代绢画,它采用了当时成熟的“工笔重彩”技法——线条细腻流畅(如人物衣纹的“兰叶描”),色彩以矿物颜料(石青、石绿、朱砂等)为主,虽历经千年仍能看出色彩层次,体现了唐代绘画“焕烂而求备”的审美追求;绢本材质的运用也展现了古代丝织与绘画工艺的结合。 若为“鬼子母像”,其形象融合了佛教神祇的庄严与人间母亲的温情——既保留了印度佛教中“护法神”的神性特征,又通过本土化改造(如服饰、姿态趋近中原女性形象),体现了佛教艺术“中国化”的过程,是中外文化融合的视觉见证。 它直观反映了唐代“全民信佛”的社会风貌——佛教不仅是信仰,更深入生活(鬼子母从“恶神”到“护法神”的形象转变,暗含对“母爱”“家庭”的世俗价值认同),是研究唐代宗教观念与社会心理的实物资料。 作为丝绸之路文化交融的产物,其艺术元素(如线条、色彩、造型)中既有中原绘画的细腻,也有西域艺术的灵动,印证了古代中国与周边文明的双向交流。 它的流失是近代中国文化遗产被掠夺的缩影,如今既是海外藏中国文物的“活标本”,也承载着文化追索的象征意义,提醒人们重视文化遗产保护与文明传承。

历史背景

这幅藏于冬宫的唐代绢画,核心历史背景与敦煌藏经洞紧密相关: • 创作年代:唐代是中国佛教艺术的鼎盛期,敦煌作为丝绸之路上的文化枢纽,汇聚了中原、西域乃至印度的艺术元素,这幅绢画正是当时佛教信仰普及、艺术创作繁荣的产物,大概率创作于公元8-10世纪。 • 出土与流失:1900年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第17窟)被道士王圆箓意外发现,洞内藏有公元4-11世纪的数万件文物(包括绢画、文书、刺绣等)。但当时中国国力孱弱,无力保护,1914-1915年,俄国探险家奥登堡率领团队以“考察”为名,从藏经洞及周边遗址掠走大量文物(包括此类绢画),后入藏冬宫,成为近代中国文物流失的典型案例之一。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