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流失海外文物 / 青铜器 / 唐代宝庆寺十一面观音龛

金发簪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文物材质
金器
所在国家
英国
所在机构
剑桥大学费兹威廉博物馆
流失原因
民间流失
潜在等级
未定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38xxxx6427

流失过程

暂无具体过程

文物描述

这是一件诞生于唐至北宋初年(约公元 907 年)的金发簪,长 21.6 厘米,宽 3.8 厘米,是当时女性日常装扮中重要的头饰。整件器物以纯净的黄金为原料,质地温润且富有光泽,尽显贵金属的典雅质感。其造型设计尤为精巧,簪首被精心打造成四瓣花朵的形态,每一片花瓣都经过细致的加工:工匠运用镂空工艺在花瓣上雕琢出通透的纹路,让花朵更显轻盈灵动;同时以錾刻技法在花瓣表面勾勒出清晰的叶脉纹路,线条流畅自然,仿佛将花朵的生机与柔美定格于金属之上。花形簪首与修长的簪杆通过焊接工艺紧密连接,接缝处处理得细腻平滑,几乎不见痕迹,足见当时金银细工的精湛水准。

历史背景

唐至北宋时期是中国金银器发展的繁荣阶段,女性发饰注重造型与工艺的结合,花形题材尤为常见,象征美好与雅致。这一时期的金银器加工技术成熟,镂空、錾刻、焊接等技法广泛应用于发簪等首饰,既体现了当时手工业的精湛水平,也反映了社会对女性装饰的重视。这件金簪的四瓣花造型与叶脉细节,符合唐宋之际发簪 “以花为饰” 的审美取向,是研究该时期女性服饰文化与金银工艺的典型实物。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