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敦煌绢画《道教仙人像》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唐
文物材质
纸质品
所在国家
俄罗斯
所在机构
艾尔米塔什博物馆
流失原因
战争掠夺
潜在等级
未定级
X
赖研究员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30xxxx8609
流失过程
1900 年,道士王圆箓在清理莫高窟时偶然发现了藏经洞,洞内藏有从4世纪到11世纪的大量珍贵文物,包括佛经、文书、绘画等。当时王道士虽意识到文物的价值,但缺乏妥善保护的能1914 - 1915 年,俄国探险家奥登堡率领的考察队来到敦煌。他们打着“考古”“探险”的旗号,利用当时中国政府的软弱和对文物保护的疏忽,以欺骗、低价购买等手段,从王道士手中及藏经洞周边获取了大量文物。这些文物包括精美的绢画、经卷等。
奥登堡考察队将掠夺来的文物运回俄国, 这批文物经过整理后,一部分便入藏冬宫博物馆,使得这幅本应在中国传承、研究的唐代绢画,从此流落在海外。
文物描述
采用了唐代流行的工笔绘画技法,线条运用熟练,以细劲流畅的线条勾勒人物轮廓和服饰纹理,展现出唐代绘画“吴带当风”般的飘逸感。比如人物衣褶的线条处理,生动地表现出衣物的质感和动态。
以矿物颜料着色,色彩古朴厚重且富有层次,虽历经千年,部分色彩仍保留着鲜明的色调,体现了唐代绘画在色彩运用上的高超技艺 ,也反映了当时颜料制作和绘画材料的发展水平。
人物造型具有唐代人物画的典型特征,面相丰满,身姿舒展,服饰宽大飘逸,展现出唐代崇尚丰腴、大气的审美风格。同时,人物的神态和动作刻画细腻,传达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气质,具有较高的艺术审美价值。
宗教文化研究:这幅绢画是研究唐代道教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通过画中人物的服饰、手持器物等细节,可以了解唐代道教的服饰规制、法器使用以及相关的宗教信仰和神话传说,为道教史和宗教艺术史的研究提供了直观的图像证据。
敦煌地处丝绸之路要冲,这幅绢画的存在,证明了唐代丝绸之路沿线文化交流的频繁。它既体现了中原文化的影响,也可能融合了西域或其他地区的艺术元素,反映了当时多元文化相互交融的局面,对于研究古代中外文化交流、艺术传播等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它承载着民族的历史记忆,见证了近代中国文物被掠夺的屈辱历史。对于中国来说,它是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醒着人们重视文物保护和追索,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历史背景
这是一幅可能出自敦煌藏经洞的唐代绢画,材质为绢,上面绘制有身着传统服饰的人物形象。人物手持器物,神态自若,服饰线条流畅,色彩虽历经岁月有所褪色,但仍能看出古朴典雅的风格。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文化高度繁荣的时期,宗教文化多元且昌盛,佛教、道教并行发展。道教被唐王朝尊奉为国教,在社会中拥有广泛的影响力 ,道观遍布各地,道教经典的整理与传播、道教仪式的举行等活动频繁,这为道教题材绘画创作提供了社会土壤。
敦煌作为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枢纽。敦煌藏经洞保存了大量从公元4世纪到11世纪的文物,涵盖了佛教、道教等多种宗教艺术作品,反映了当时敦煌地区丰富的宗教信仰和文化艺术生活。这幅绢画便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创作并留存下来的。
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国力衰微,西方列强对中国文物觊觎已久。1900年藏经洞被发现后,先后有斯坦因、伯希和、奥登堡等外国探险队以考察、探险之名,通过欺骗、低价购买等手段,掠夺了大量藏经洞文物,这幅绢画也因此流落到冬宫博物馆。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