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后宫”铭铜塔式香炉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清
文物材质
铜器
所在国家
俄罗斯
所在机构
艾尔米塔什博物馆
流失原因
战争掠夺
潜在等级
未定级
X
赖研究员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30xxxx8609
流失过程
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中国陷入内忧外患的困境,清政府腐败无能,国力衰退。西方列强凭借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国门,发动了一系列侵略战争,如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等。国内社会动荡不安,太平天国运动等农民起义此起彼伏,使得社会秩序混乱,文物保护意识和能力极其薄弱。
列强在侵略过程中,对中国的文化遗产觊觎已久。他们通过各种方式掠夺文物,有的直接在战争中抢夺,有的则利用中国社会的混乱局面,勾结不法商人,以极低的价格或欺诈手段获取珍贵文物。像这尊铜塔式香炉,有可能原属国内某座天后宫,在社会动荡时期,因缺乏有效保护,被外国文物贩子或探险队发现 。他们或许用金钱诱惑当时的管理者或看守人,又或者趁乱直接将其盗走。
这些被掠夺或非法收购的文物,一部分通过私人收藏的方式在海外流转,还有一部分则被外国博物馆获取。俄国在近代也参与了对中国文物的掠夺活动,这尊香炉很可能在当时被俄国的探险队、商人或其他相关人员获取,之后便流入俄国,最终入藏冬宫博物馆,成为海外流失中国文物中的一员。
文物描述
采用铜质铸造,整体呈塔式造型,分层设计模仿传统塔楼结构,既符合焚香时烟气上升的实用需求,又融入建筑美学。炉身可能带有镂空纹饰或雕刻细节,既保证通气散香,又展现出工匠对形态与功能的协调能力,体现清代铜器铸造的成熟技艺。
“天后宫”铭文不仅是身份标识,字体雕刻规整,可能搭配祥云、花卉等传统纹样,纹饰线条流畅,兼具辨识度与装饰性,反映了当时民间器物“实用与美观结合”的设计理念。
作为天后宫祭祀用具,它是妈祖信仰物质化的体现,见证了清代海洋民俗文化的发展,也为研究民间祭祀仪式、信仰传播提供了实物依据。
它在冬宫的收藏,既是海外了解中国民间信仰和传统工艺的窗口,也提醒着近代文物流失的历史。如今,这类文物成为文化遗产保护的象征,承载着对历史的记忆和对文化传承的重视。
历史背景
这尊“天后宫”铭铜塔式香炉大概率为清代文物。清代民间信仰繁荣,妈祖作为海洋保护神的信仰在沿海地区广泛传播,各地天后宫(妈祖庙)数量增多,祭祀活动频繁。这类香炉正是当时天后宫日常祭祀、祈福仪式的实用器具,用于焚香敬神,承载着民众对平安、航海顺利的祈愿。
而它流入冬宫,则与近代中国的屈辱历史相关。19世纪至20世纪初,西方列强通过侵略战争、非法贸易等手段掠夺中国文物,这尊香炉可能在社会动荡中被盗抢或低价收购,最终辗转流入俄国,成为中国文物流失海外的见证之一。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