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鎏金摩利支天菩萨像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清
文物材质
铜器
所在国家
俄罗斯
所在机构
艾尔米塔什博物馆
流失原因
战争掠夺
潜在等级
未定级
X
赖研究员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30xxxx8609
流失过程
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中国面临内忧外患的困境。西方列强发动了一系列侵略战争,如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等,国内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等接连爆发,社会秩序混乱不堪。此时的清政府自顾不暇,文物保护意识和能力严重不足,大量珍贵文物处于无人看管或难以有效保护的状态,这为文物的流失埋下了隐患。
西方列强对中国的文物觊觎已久,他们通过多种方式掠夺中国文物。一方面,在战争期间,列强直接抢夺皇宫、王府、寺庙等地的文物;另一方面,勾结国内的不法商人、地方势力等,以欺骗、强买强卖等手段获取文物。对于藏传佛教文物,一些外国传教士、探险队等深入中国藏区及周边地区,利用当地民众对外部世界的不了解,以极低的价格收购或骗取珍贵的佛像、唐卡等文物。这尊摩利支天菩萨像有可能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被外国文物贩子或探险队从国内的寺庙或私人藏家手中获取。
俄国在近代也参与到对中国文物的掠夺之中。这尊造像可能被俄国的探险队、商人或其他相关人员获取后,通过当时的贸易路线或专门的文物运输渠道运往俄国,最终流入冬宫博物馆,成为冬宫所藏中国文物的一部分 。这一过程不仅是中国文物的损失,更是近代中国遭受列强文化侵略的见证。
文物描述
造像主体为菩萨形象,头戴繁复华丽的宝冠,冠上装饰有珠宝纹饰,细节精致;面部多为多面造型(常见为三面或多面),象征其“能见一切处”的神力;背后有巨大的羽翼状装饰,羽翼线条流畅、层次分明,极具视觉冲击力,是其最显著的识别标志之一。菩萨身姿挺拔,身披璎珞、飘带等饰物,衣纹雕刻细腻,线条自然下垂,展现出衣物的质感;手中持有法器(如莲花、金刚杵等,具体因造像细节略有差异),姿态庄重又不失灵动。
以铜为主体材质,表面采用鎏金工艺,整体金光熠熠,既凸显了菩萨的尊贵地位,也增强了造像的保存性;金属铸造工艺成熟,整体造型规整,细节处(如宝冠、羽翼、衣纹)的雕刻、錾刻技法精湛,无明显瑕疵,体现了工匠对材质和工艺的熟练掌控。
造像将宗教象征(多面、羽翼)与审美表达结合,羽翼的夸张设计既符合“护法神祇”的神秘属性,又通过对称、层次营造出视觉张力;宝冠、衣纹的细节雕刻繁而不乱,线条疏密得当,体现了“庄严与华丽并存”的藏传造像美学。
铜鎏金工艺在当时已十分成熟,此像鎏金均匀、附着牢固(虽历经百年仍有部分金层留存),金属铸造无明显砂眼、变形,可见工匠对火候、模具的精准控制,是同期藏传佛教金属造像工艺的典型代表。
作为摩利支天造像,它直观呈现了藏传佛教的神祇体系、信仰内涵(如“消灾避祸”“隐身护持”的教义),为研究藏传佛教的宗教仪轨、信徒精神世界提供了实物依据。
从印度神祇到中国藏传佛教造像,它见证了佛教文化的跨地域传播与本土化融合;而其流失海外并藏于冬宫,又成为近代中西文化碰撞、文物命运与国家兴衰关联的见证,对研究文化交流史、文物保护史具有特殊意义。
历史背景
摩利支天信仰源自印度佛教,后传入中国,在藏传佛教中被列为重要护法神祇。元、明、清三代是藏传佛教造像的鼎盛时期,朝廷对藏传佛教的扶持(如清代册封活佛、修建寺庙)推动了造像工艺的发展,此像大概率创作于这一阶段(从风格看清代可能性较高),最初可能供奉于藏区或内地的寺庙、王府,作为宗教祭祀或信仰寄托的载体。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列强通过战争、探险、非法贸易等手段掠夺中国文物。俄国因与中国北方接壤,不少探险队、文物贩子深入藏区、蒙古等地,通过盗掘寺庙、低价收购等方式获取文物,这尊造像也在此时被带离中国,后经流转进入冬宫博物馆,成为近代中国文物流失的缩影之一。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