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舍利塔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清
文物材质
铜器
所在国家
俄罗斯
所在机构
艾尔米塔什博物馆
流失原因
战争掠夺
潜在等级
未定级
X
赖研究员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30xxxx8609
流失过程
这尊十八世纪中国舍利塔现藏于俄罗斯东宫博物馆,其流失过程与近代中国的动荡局势有关。在清末时期,中国经历了多次列强侵略战争,如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列强攻入北京等地,大肆掠夺皇家园林、寺庙及民间收藏的文物珍宝。这尊舍利塔可能就是在这些战乱中,被俄国军队或西方文物贩子掠夺,或者通过当时签订的不平等的交易途径流出中国,最终被冬宫博物馆收藏。
文物描述
整体高度在 60 - 100 厘米左右,给人庄重、肃穆之感。宽度与厚度:底部的塔基部分是整个塔最宽的地方,呈现出多边形结构,每一边长度估计在 20 - 30 厘米左右,整个塔基部分横向跨度可能在 40 - 60 厘米 ,从底部向上逐渐收窄。
整体造型由下至上,塔基部分较为宽大厚重,层层堆叠,装饰有丰富的花纹和雕刻图案,展现出古朴而华丽的风格;塔身中部相对塔基收窄,上面雕刻有精美的佛龛或佛像等宗教题材图案;塔刹部分则更为精巧,顶部有宝珠等装饰,细节丰富,线条流畅,彰显出藏传佛教佛塔的典型特征 。整尊舍利塔通体鎏金,金光熠熠,显得庄严神圣。
历史背景
藏传佛教的兴盛:清代,藏传佛教在全国范围内尤其是宫廷和蒙藏地区极为兴盛。清朝统治者出于政治目的,通过扶持藏传佛教来加强对蒙藏地区的统治与联系, 册封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等宗教领袖,在北京、承德等地修建大量藏传佛教寺庙,如雍和宫、普陀宗乘之庙等。这种宗教氛围下,舍利塔作为供奉佛舍利等圣物的重要法器,其制作得到重视。 藏传佛教在传播过程中,融合了印度佛教、汉传佛教以及西藏本土的苯教文化元素,形成了独特的宗教仪轨和艺术风格。舍利塔作为宗教艺术载体,其造型、装饰图案等都体现了这种多元融合的特点,如塔身上常见的密宗佛像雕刻,以及象征佛教教义的各种吉祥纹饰。
清朝皇室对藏传佛教极为尊崇,宫廷造办处集中了大量优秀工匠,为皇室制作宗教用品。皇帝不仅亲自参与宗教活动,还常将精美的佛教造像、法器等赏赐给蒙藏地区的宗教领袖和寺院,以巩固统治。这尊舍利塔有可能是宫廷造办处制作,或是为了满足宫廷内部供奉,或是作为赏赐之物。清朝推行“兴黄教,以安众蒙古”的民族政策,通过扶持藏传佛教来团结蒙古各部。在这一政策导向下,藏传佛教寺院数量增多,对各类宗教器物的需求增大,刺激了相关制作工艺的发展和繁荣,为舍利塔的制作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环境。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