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缂丝花鸟纹团扇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清
文物材质
纸质品
所在国家
俄罗斯
所在机构
艾尔米塔什博物馆
流失原因
战争掠夺
潜在等级
未定级
X
赖研究员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30xxxx8609
流失过程
19世纪中叶起,中国陷入内忧外患的困境。鸦片战争后,列强凭借不平等条约不断侵略,太平天国运动等国内动荡此起彼伏,清政府疲于应对,对文物的保护和管理能力急剧下降。宫廷及民间的众多珍贵文物,包括各类精美的工艺品,失去了妥善的保管,处于易被掠夺的危险境地。
西方列强对中国丰富的文化遗产觊觎已久。他们通过战争、探险、贸易等多种途径,大肆掠夺中国文物。俄国在这一时期,也积极参与到对中国文物的掠夺中。一方面,俄国的探险队以考察之名深入中国内地和边疆地区,搜罗珍贵文物;另一方面,一些西方文物贩子勾结中国国内的不法商人,以欺骗、低价收购等手段获取文物。这把缂丝花鸟纹团扇,有可能原属于宫廷、王府或富裕的官宦人家,在社会秩序混乱、人们生活难以为继时,被文物贩子以极低的价格买走,或者在战乱中被直接抢夺。
被获取的文物经过层层流转,最终进入俄国。俄国的博物馆、私人收藏家等通过购买、捐赠等方式,将这些文物收入囊中。这把团扇极有可能是被俄国收藏家或相关机构购得后,捐赠或出售给冬宫博物馆,成为冬宫馆藏中国文物的一部分。 这一过程不仅是中国珍贵文物流失的悲剧,也是近代中国遭受列强文化侵略的有力见证。
文物描述
扇面采用缂丝工艺,以“通经断纬”的技法织就花鸟图案。缂丝过程中,需根据图案颜色不断变换纬线,使得画面色彩过渡自然、层次丰富,呈现出栩栩如生的效果。每一处细节都彰显出匠人的精湛技艺和耐心,体现了缂丝工艺独特的艺术魅力。
除缂丝外,扇面可能还运用了珠宝、玉石等进行点缀装饰,增添华丽之感。扇柄部分装饰精美,色彩搭配和谐,与扇面相得益彰。整体设计巧妙融合多种装饰手法,展现了清代手工艺人对美的追求和高超的装饰艺术水平。
团扇的造型规整,扇面大小适中,扇柄长度与扇面比例协调,符合人体工程学和审美需求。扇面的边缘处理精致,可能采用了玳瑁等珍贵材料镶边,进一步提升了团扇的质感和美观度。
传统美学的载体:团扇上的花鸟图案寓意吉祥,如梅花象征坚韧高洁,喜鹊寓意喜庆吉祥,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团扇整体造型优雅,装饰精美,反映了清代的审美情趣和艺术追求,是中国传统美学的生动体现。
在古代,团扇常与女性联系在一起,是女性的配饰之一,承载着女性的温婉与柔情。这把团扇可能曾为清代闺阁女子所用,她们手持团扇,或遮面浅笑,或轻摇生风,展现出独特的女性魅力,成为古代女性文化的一个象征符号。
这把团扇流失海外并藏于冬宫,见证了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复杂历史。它不仅让西方观众有机会领略中国传统手工艺的精湛技艺和独特魅力,也成为中国近代文物命运的一个缩影,提醒人们铭记历史,重视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承。
历史背景
团扇,又称宫扇、纨扇,在中国拥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最初多为宫廷使用,象征身份地位。到了清代,团扇发展至鼎盛阶段,成为流行的日常用品与社交礼品,无论是宫廷还是民间,对团扇的制作与装饰都极为讲究,工艺和题材不断推陈出新。
清代手工业发达,缂丝、刺绣、镶嵌等工艺精湛。缂丝技术在当时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有“织中之圣”的美誉。宫廷中设有专门机构制作各类工艺品,供皇室成员使用,民间也涌现出许多技艺高超的匠人,满足贵族和富裕阶层的需求。这把缂丝花鸟纹团扇,就是在这样的手工艺繁荣背景下诞生的。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国力衰微,西方列强对中国文物进行了大规模掠夺。俄国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和侵略活动,在中国获取了大量珍贵文物。这把团扇可能在清末社会动荡时期,因战乱、管理不善等原因,被俄国探险队、文物贩子等获取,最终流入冬宫博物馆。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