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流失海外文物 / 青铜器 / 唐代宝庆寺十一面观音龛

藏传佛教唐卡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文物材质
纸质品
所在国家
俄罗斯
所在机构
艾尔米塔什博物馆
流失原因
战争掠夺
潜在等级
未定级
X
赖研究员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30xxxx8609

流失过程

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中国陷入内忧外患的困境。一方面,西方列强通过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等侵略战争,用武力打开中国国门,迫使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主权不断丧失,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另一方面,国内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社会秩序混乱不堪。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清政府自顾不暇,对边疆地区如藏区的管理和文物保护工作难以有效开展,大量珍贵的宗教文物,包括唐卡,都处于无人监管或保护不力的状态,这为文物流失埋下了隐患。 西方列强对中国丰富的文化遗产觊觎已久,藏区独特而珍贵的藏传佛教文物成为他们的目标之一。俄国在这一时期,利用其与中国接壤的地缘优势,积极参与对中国文物的掠夺。一些打着“探险”“考察”旗号的俄国探险队深入藏区,他们以收集“民族学资料”为借口,实则大肆搜罗珍贵的文物、文献等。这些探险队凭借先进的装备和不平等的地位,通过欺骗当地民众、贿赂寺庙管理人员等手段,获取了大量唐卡等宗教文物。此外,还有一些西方文物贩子与国内的不法商人相互勾结,在藏区低价收购唐卡,再转手卖给西方收藏家或博物馆。 被俄国探险队或文物贩子获取的唐卡,通过各种渠道运往俄国。其中一部分唐卡,经过收藏家的转手、捐赠或商业交易等方式,最终进入冬宫博物馆。冬宫博物馆作为俄国重要的文化收藏机构,不断扩充其馆藏,这张藏传佛教唐卡便成为了冬宫众多中国文物藏品中的一员,也成为了近代中国文物流失海外的一个见证。

文物描述

这是一幅藏传佛教唐卡,以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色彩绘制而成。画面中心通常是佛塔或佛殿建筑,周围环绕着众多神祇、护法等形象,还描绘了山峦、祥云等自然景观 。唐卡周边的装裱采用了带有精美花纹的丝绸织物,色彩以金黄色为主, 底部的装饰图案融入了龙纹等元素,彰显出华贵庄重之感。 画师运用精湛的线条勾勒,将佛塔、人物等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线条流畅且富有表现力,能体现出不同物体的质感和形态。色彩运用上,采用天然矿物颜料和植物颜料,色彩鲜艳且经久不褪色,通过巧妙的搭配营造出神秘庄严的宗教氛围。 整体构图严谨有序,以中心的佛塔或佛殿为核心,周围的神祇、景物等围绕展开,既突出主体,又使画面丰富饱满,体现了藏传佛教宇宙观和宗教思想,具有很强的形式美感和视觉冲击力。 唐卡是藏传佛教教义的形象化阐释,通过画面展现了佛教的世界观、修行方法、佛国净土等内容,是信徒供奉、观想、修行的重要凭借, 有助于传播和弘扬藏传佛教教义。 它承载着藏族的历史、传说、风俗等丰富信息,是藏族文化的百科全书。从建筑样式、服饰装扮到生活场景,都反映了藏族的社会风貌和民族特色,对于研究藏族文化、艺术、宗教等方面具有极高的价值。同时,作为文化交流的载体,唐卡也促进了藏区与内地以及周边国家之间的文化互动与融合。

历史背景

唐卡起源于公元7世纪的吐蕃时期,最初受印度、尼泊尔佛教绘画艺术影响,后逐渐融入藏族本土的文化元素。随着藏传佛教各教派的发展,唐卡作为弘扬教义、修行观想的重要工具,在元、明、清时期达到鼎盛。不同教派有着各具特色的绘画风格,且绘制技艺不断精进。 清代统治者重视藏传佛教,册封了多位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等宗教领袖,在政治上加强对藏区的管理,在文化上促进了藏传佛教艺术的繁荣。宫廷与藏区之间往来频繁,唐卡不仅是宗教供奉用品,也成为重要的礼品, 推动了唐卡绘制工艺的提升,此时期出现了大量精美的唐卡作品。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