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流失海外文物 / 青铜器 / 唐代宝庆寺十一面观音龛

掐丝珐琅龙纹瓶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文物材质
瓷器
所在国家
俄罗斯
所在机构
艾尔米塔什博物馆
流失原因
战争掠夺
潜在等级
未定级
X
赖研究员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30xxxx8609

流失过程

1900 年,八国联军侵华,攻入北京后,对北京的皇宫、王府、官宅、寺庙以及民间富户等进行了大规模的烧杀抢掠。不仅是皇家收藏的文物,许多民间的珍贵藏品也难以幸免。这只龙纹瓶在这次劫难中,从北京的王府、官宦人家或者寺庙中被抢走,或被俄国掠夺回国,或随后流入国际文物市场,辗转被俄国方面购入并收藏于东宫博物馆。

文物描述

高度,含颈部立体龙纹,整体约 35 - 45 厘米腹部宽度,圆腹直径约 15 - 22 厘米。口径与底径:口径窄,约 5 - 8 厘米。底径因圈足设计,约 8 - 12 厘米。制胎:选铜为胎(清代多用纯铜,质地坚韧易塑形 ),经捶打、裁剪、焊接,制成“细长颈 + 圆腹 + 圈足”造型,打磨光滑做基础。掐丝:取极细扁铜丝,依设计(龙纹、花卉等 )折出轮廓,用“点蓝胶”粘于铜胎,再烧结固定,构建图案骨架。点蓝:将珐琅釉料填入铜丝框,不同颜色分区填色,多次填烧。烧蓝:入窑约 800℃ 高温烧制,让釉料熔融、附着胎体,因釉料膨胀系数与铜胎匹配,需精准控温防开裂。打磨与镀金:烧制后釉面有凹凸,经“粗磨 - 细磨 - 抛光”让表面平整;最后通体鎏金,让铜丝、口沿、龙纹等呈现华丽金色,提升档次与防锈。

历史背景

这只掐丝珐琅龙纹瓶的制造历史可追溯至清代宫廷造办处主导的珐琅器制作体系,其诞生与当时的工艺传承、宫廷需求及技术发展紧密相关: 掐丝珐琅(又称“景泰蓝”)虽在元代已传入中国,但真正成熟并形成宫廷风格是在明清时期。明代景泰年间工艺已具规模,而清代在继承明代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良——从铜胎选材的纯度提升,到釉料配方的精细化(如增加色阶、优化附着性),再到掐丝与烧制流程的标准化,都为这类龙纹瓶的制作奠定了技术基础。 清代康、雍、乾三朝,国力强盛,宫廷对珐琅器需求旺盛,专门在造办处下设“珐琅作”,汇聚全国顶尖工匠。这类龙纹瓶作为宫廷陈设器,其设计需遵循皇家规范:龙纹的形态、布局需符合等级制度,纹饰的繁密华丽需体现皇权的威严与富贵。从设计图纸审定到材料选用,再到每道工序的监督,均由宫廷官员把控,确保成品符合皇家审美。单只龙纹瓶的制作需多工种协作,周期长达数月甚至更久。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