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官员夫妇容像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明
文物材质
纸质品
所在国家
俄罗斯
所在机构
艾尔米塔什博物馆
流失原因
战争掠夺
潜在等级
未定级
X
赖研究员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30xxxx8609
流失过程
这一时期国力衰弱,战争、殖民掠夺、不平等条约频发,大量文物通过劫掠、走私等方式流出。比如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等历史事件中,不少宫廷及民间文物被列强掠夺,后通过拍卖、捐赠等方式进入海外博物馆。
部分文物可能被不法商人或外国探险队、收藏家以低价收购,通过非法渠道运出中国,最终被海外博物馆收藏。
文物描述
明代肖像画注重“形神兼备”,画中人物面容刻画细腻(如面部轮廓、神态的写实感),同时服饰纹样(如官服补子、凤冠纹饰)采用程式化的工笔勾勒,线条工整、色彩浓郁(红、黑为主色调,符合礼制庄重感),体现了“写实为体、规范为用”的肖像画传统。
乌纱帽的形制、补子的纹样(虽未明确,但明代补子多为禽鸟、走兽,对应品级)、凤冠的珠翠排列等,均以精准的笔触还原了服饰细节,既是艺术创作,也是明代服饰工艺的视觉记录。
画中人物的服饰、姿态严格遵循明代“冠服制度”,是“贵贱有等、长幼有序”礼制思想的直观体现,反映了明代社会对等级秩序的重视。
作为家族容像,它承载着祭祀、传承的功能,是维系家族血缘伦理的文化符号——通过保留先祖形象,强化家族成员的身份认同和情感联结。
这件文物现藏于冬宫,虽其流失背景带有历史伤痛,但也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实物见证,让海外得以通过图像了解明代的社会结构、服饰文化和肖像艺术,具有跨文化传播的意义。
这类肖像画虽不像山水、花鸟画那样以“意境”见长,却以“纪实性”成为研究明代社会、礼制、工艺的重要实物资料,兼具历史价值与文化价值。
历史背景
这幅肖像画创作于明代(1368—1644年),是当时上层社会“容像画”的典型代表。
明代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推动社会阶层流动,官僚士绅家族逐渐重视通过肖像画记录家族人物形象,既用于祭祀(缅怀先祖),也用于彰显家族地位。画中官员的红袍乌纱、补子官服(明代官员品级通过补子纹样区分),以及女性的凤冠霞帔,均符合明代“品官及命妇”的服饰制度——这类服饰需经朝廷许可穿戴,是身份等级的直接象征,也反映了明代严格的礼制文化。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