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流失海外文物 / 青铜器 / 唐代宝庆寺十一面观音龛

青瓷茶碗 铭文马蝗绊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南宋
文物材质
瓷器
所在国家
日本
所在机构
东京国立博物馆
流失原因
民间流失
潜在等级
未定级
X
赖研究员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30xxxx8609

流失过程

根据江户时代的儒学家伊藤东涯于享保12年(1727年)所撰写的《马蝗绊茶瓯记》(bakouhansaouki)的记载,安元初年(1175年左右),平重盛向浙江省杭州的育王山布施黄金,作为回礼,佛照禅师以本茶碗赠之,此后为室町时代将军足利义政(1449~73在位)所有。在将军足利义政获得此物之际,因其底部有裂痕,故送回中国要求换一相同之物,但当时的中国已无如此出色的青瓷茶碗,便使用金属(鎹,kasugai)将裂痕补好送回日本。

文物描述

该青瓷茶碗高9.6,口径15.4,高台直径4.5。此作品不仅身姿、釉色美丽,整体造型为六瓣花形茶碗,葵口设计,口沿呈六出花状,线条流畅自然,宛如盛开的花朵。弧腹,腹部线条圆润饱满,从口沿到底部逐渐收敛,给人一种优雅的曲线美。圈足规整,底部平整,与碗身比例协调,使得茶碗放置稳固。通身施青釉,釉色为粉青或梅子青,色调纯净,柔和淡雅,如冰似玉,晶莹剔透,仿佛蕴含着无尽的温润与光泽,将龙泉窑青瓷 “类冰似玉” 的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口沿的釉由于向下流淌,较薄,呈现出一种淡淡的透明感,而碗身下半部釉则较厚,釉质肥厚,更显质感厚重。的底部和器壁布有内外穿透的裂痕,这些裂痕是在流传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外壁嵌入六枚锔钉,未穿透器壁,锔钉为铁质,形状为匀称的平锔钉,规整小巧,分布错落有序,因锔钉形状像大蚂蝗,故得名 “蚂蝗绊”。历经数百年,铁锔钉已经生锈,呈现出一种古朴的铁锈色,与青釉的翠绿色相互映衬,更增添了几分历史的沧桑感和独特的残缺之美。

历史背景

“蚂蝗绊” 茶碗是南宋龙泉窑青瓷的代表作,烧制于 12-13 世纪的浙江龙泉窑。此时的龙泉窑正处于巅峰时期,其创烧的 “粉青”“梅子青” 釉色,以 “类冰似玉” 的质感成为宋代青瓷的典范,不仅供民间使用,更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远销海外,尤其受到日本贵族与禅僧的追捧。 这只茶碗最初作为贸易品或文化交流的信物传入日本,因器型雅致、釉色温润,很快成为日本上层社会珍视的 “唐物”(指从中国传入的艺术品)。它的流传轨迹与宋元时期中日文化交流密切相关 —— 当时日本镰仓幕府通过 “入宋僧”(赴宋学习的日本僧人)与南宋保持频繁往来,青瓷茶具作为禅茶仪式的重要器物,被视为 “侘寂” 美学的象征,逐渐融入日本文化脉络。 如今,这只茶碗仍在东京国立博物馆静静陈列,其裂痕与锔钉不仅是历史的伤疤,更是中日两国在艺术、技术与审美上深度交融的印记。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