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流失海外文物 / 青铜器 / 唐代宝庆寺十一面观音龛

青瓷琮形瓶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南宋
文物材质
瓷器
所在国家
日本
所在机构
东京国立博物馆
流失原因
民间流失
潜在等级
未定级
X
赖研究员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30xxxx8609

流失过程

青瓷琮形瓶(尤其是宋代官窑、龙泉窑等名窑制品)作为中国古代青瓷中的珍品,其流失过程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动荡、外强入侵及文物走私活动密切相关,目前并无某一件特定青瓷琮形瓶的完整流失记录,青瓷琮形瓶的流失是近代中国国力衰微、外强侵略与文物走私泛滥的缩影。其流失过程贯穿晚清至民国,涉及战争掠夺、宫廷散佚、非法走私等多重因素,最终导致大量珍品流散海外,成为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遗憾。

文物描述

本品高19.7 口径8.2 底径12.7。口沿圆润,口部大小与足部相近,整体比例协调。短颈,线条简洁流畅,与口部和瓶身自然衔接。瓶身呈方柱形,四壁平整,给人以端庄稳重之感。部分瓶身四面各凸起横直条纹,每组条纹由若干节长短线条相间组成,这些凸起的条纹使瓶身更具层次感和立体感

历史背景

北宋末年,金兵俘虏徽、钦二帝,赵构转都临安,建立南宋。南宋朝廷为彰显正统,于临安城复制东京汴梁礼仪制度,需要大量祭祀礼器。由于战乱导致资源匮乏,且瓷器制作相对成本较低,于是青瓷琮形瓶作为玉琮的替代品,被用于祭祀等礼仪活动,以满足宫廷礼仪需求。 南宋时期,南方经济相对稳定且继续发展,为制瓷业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龙泉窑所在的浙江龙泉地区,瓷石原料丰富,又是瓯江发源地,拥有充足的燃料和水资源,再加上大批瓷器工匠南迁,促使龙泉窑等瓷窑得以繁荣,为青瓷琮形瓶的烧制提供了有利条件。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