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瓷带耳壶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唐
文物材质
陶器
所在国家
日本
所在机构
东京国立博物馆
流失原因
民间流失
潜在等级
未定级
X
赖研究员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30xxxx8609
流失过程
越州窑青瓷四耳壶的流失呈现 “古代主动传播” 与 “近代被动掠夺” 的双重轨迹:唐代至北宋,它作为 “海上丝绸之路” 的贸易品与文化使者,见证了中外交流的繁荣;近代以来,因战争、盗掘与走私,大量精品流散欧美、日本,成为中国文物流失史的缩影。
文物描述
本品口径13.6 胴径22.7 。整体造型为典型的罐式造型,敦实古朴。口沿外撇,形成一圈较为规整的唇边,短颈,溜肩,圆鼓腹,下腹渐收,底部为平底 。整体线条流畅自然,符合实用器的造型特点。肩部对称设置双系耳,耳作环形,小巧简洁,便于穿绳提携,既具实用性,又在视觉上平衡了器身的敦实感 。胎体可见明显的分层,上部施青釉,釉色青中泛黄,釉面有自然的开片和使用痕迹,呈现出古朴的质感;下部露胎,胎色呈红褐色,胎质略显粗糙,体现出古代制瓷工艺中 “半釉” 的特征,也反映出当时的烧制特点与实用需求 。
历史背景
越州窑是中国古代著名的青瓷窑系,早在商周时期,这里就已出现原始瓷,历经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的不断发展,到唐代时达到鼎盛,成为 “南青北白” 瓷业格局中 “南青” 的代表。
在长期的制瓷实践中,越州窑的工匠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原料选取上,能够熟练掌握优质瓷土的特性;在烧制技术方面,通过改进龙窑结构,提高了烧制温度和还原气氛的控制能力,使得瓷器的质量得到显著提升。
越州窑系的青瓷双系罐便是这一发展过程中的典型器物。其双系设计,既便于提携搬运,又兼具装饰性,体现了实用与美观的结合,是越州窑制瓷工艺不断成熟的体现。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