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流失海外文物 / 青铜器 / 唐代宝庆寺十一面观音龛

紫地唐草纹印金九条袈裟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文物材质
纸质品
所在国家
日本
所在机构
东京国立博物馆
流失原因
民间流失
潜在等级
未定级
X
赖研究员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30xxxx8609

流失过程

紫地唐草纹印金九条袈裟作为佛教珍贵文物,在历史的进程中,受到战争、文化交流、文物市场交易等因素影响而发生流失,以下是其可能的流失过程:日本佛教盛行,历史上派遣众多僧人到中国学习佛法,期间会带回各类佛教用品,包括珍贵袈裟。唐宋时期,中国佛教文化昌盛,日本僧人如最澄、空海等来华求法,紫地唐草纹印金九条袈裟有可能在这一时期,被日本僧人视作弘扬佛法、彰显尊贵的法器带回日本 。在日本的寺院中,这些来自中国的袈裟往往被视为珍宝,供奉或在重要佛事活动中使用。晚清时期,中国社会陷入内忧外患,国力衰微,社会秩序混乱,寺院的管理和保护受到冲击。一些原本供奉在寺院中的珍贵文物,包括紫地唐草纹印金九条袈裟,可能因战乱导致寺院无人看管,被不法分子盗取。一些文物贩子为谋取暴利,通过非法渠道将包括这件袈裟在内的文物走私出境。这些文物经由香港、澳门等地区,被转运到欧美等国家,进入国际文物市场,最终被外国的博物馆、收藏家购买收藏,导致文物进一步流失海外。

文物描述

本品 长231.5 宽:右端101.5 中央89.8 左端92.0。整体为拼接式结构,由多块不同花色、质地的织物拼合而成,呈现出规整的方格状布局,这种拼接方式是佛教袈裟 “福田衣” 的典型特征,象征着 “福田”,寓意种植善根、广积福缘 。底色以紫色(部分区域因岁月等呈现出偏红褐的色调 )为主色调,紫色在佛教中常与尊贵、神圣相关联,凸显袈裟的庄严性。辅助色:搭配有绿色、棕色等其他颜色的织物块,不同色彩相互映衬,丰富视觉层次,又因历经岁月,色彩呈现出自然的陈旧感与古朴韵味。主体纹饰可见金色的唐草纹(卷草纹 ),线条婉转流畅,呈连续、蔓延的形态分布在紫色底布上。唐草纹寓意生生不息,与佛教对佛法传承、生命轮回等理念相契合,其印金工艺使纹饰在光线照射下闪耀光泽,增添神圣感。除唐草纹外,不同拼接块上还有各式暗纹或局部装饰,因织物本身的质地与工艺,呈现出细腻的纹理变化,如部分区域可能有织物本身的经纬纹理,与印金纹饰共同构成丰富图案层次。整体外观因拼接、色彩、纹饰与材质的融合,呈现出古朴、庄重且富有宗教神圣感的视觉效果,既体现佛教服饰的庄严性,又因岁月沉淀与独特的拼接、装饰工艺,带有浓厚的历史文化韵味,仿佛在诉说漫长岁月中的宗教传承与故事 。

历史背景

元代是中国历史上疆域空前辽阔的大一统王朝,统治者实行 “以儒治国,以佛治心” 的政策,兼容并蓄多种宗教与文化。在这样的背景下,佛教得以蓬勃发展,尤其是藏传佛教受到朝廷的尊崇,汉传佛教也保持着广泛的信众基础。不同佛教流派的交流融合,使得佛教用品的制作更加精美和多样化,紫地唐草纹印金九条袈裟便是在这种多元文化交融的氛围中产生的。元代汉传佛教的禅宗、净土宗等宗派依然活跃,藏传佛教也在中原地区广泛传播。各宗派在进行宗教活动时,对法衣等法器有着严格的规范和要求,九条袈裟属于 “僧伽梨”,是僧人在重要法会、讲经说法等正式场合穿着的法衣。紫地唐草纹印金九条袈裟的出现,满足了当时佛教界在宗教仪式中对庄严、神圣法衣的需求。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