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流失海外文物 / 青铜器 / 唐代宝庆寺十一面观音龛

保宁寺赋跋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文物材质
纸质品
所在国家
日本
所在机构
东京国立博物馆
流失原因
民间流失
潜在等级
未定级
X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30xxxx8609

流失过程

民国时期,社会经历了从封建王朝到现代社会的巨大变革,传统的文物收藏和保护体系被打破。许多寺庙因经济困难、社会变革等原因,难以继续妥善保管文物,不得不将寺内藏品出售或转让。一些私人藏家也可能因时局变化、经济窘迫等,将手中的文物变现,导致《保宁寺赋跋》在市场上不断流转,增加了流失的风险。 二战后,全球艺术品市场逐渐繁荣,对中国古代书画的需求持续增长。《保宁寺赋跋》作为具有历史和艺术价值的文物,在国际拍卖市场上备受关注。一些海外藏家通过竞拍等方式购得该作品,使其在国际收藏界不断流转,进一步分散在世界各地,加大了文物回归的难度。

文物描述

本品面积为 37.0×68.0。写于纸张之上,纸张呈浅棕色,质地古朴,有岁月痕迹。作品为长卷或册页形式(从布局看类似长卷分段书写 ),整体规整,展现传统书法作品的装裱前形态。以行书字体书写,文字排列成列,字迹大小错落,富有节奏感。内容是关于 “保宁寺” 的赋跋,记述保宁寺相关历史、事迹等,如提及寺庙建造、变迁,以及与赋文相关的感慨、题跋等,文字传递出历史文化信息 。整体而言,这件《保宁寺赋跋》通过文字、书法、印章等元素,呈现出古代书法作品的风貌,兼具历史文化价值与艺术审美价值。

历史背景

本品作者冯子振(1257〜1327以后),字海粟,号冯道人等,攸州(湖南省)人氏。本幅为冯子振留宿古林清茂住持的保宁寺之际,受古林的恳请所作保宁寺赋的跋语草稿。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