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坞夕阳图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清
文物材质
纸质品
所在国家
日本
所在机构
京都国立博物馆
流失原因
民间流失
潜在等级
未定级
X
赖研究员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30xxxx8609
流失过程
《花坞夕阳图》为清恽寿平所作,纵 26 厘米、横 111 厘米 ,纸本设色,现藏于京都国立博物馆,被认定为 “重要文化财”,其流失过程如下:
国内辗转:恽寿平在康熙十年(1671 年),时年三十九岁,应庄冋生 “索画” 而作此图。恽寿平曾在半园唐先生家,得睹惠崇《花坞夕阳图》长卷,对其神韵念念不忘,数年后创作此图,模仿了北宋初诗画僧、小景山水名手惠崇的画风 。此后,这幅作品在国内经历了一些收藏流转,但具体中间藏家情况暂未发现有详实记载。
流出海外:宣统三年(1911 年)辛亥革命后,罗振玉避居日本,将《花坞夕阳图》等众多名品带去了日本 。清末民初,中国社会动荡,大量文物因各种原因流出海外,罗振玉带去日本的书画藏品是其中一部分。当时流入日本的中国藏品,在关东地区因风格与此前日本认知的 “古渡” 风格不同,被不少藏家认为是赝品 ,但在大阪、京都一带,因有内藤湖南这样了解中国文化的学者引介,书画售卖相对容易。
藏于日本:后来,《花坞夕阳图》成为了大阪朝日新闻社(现在的朝日新闻社)社长上野理一的收藏品,最终入藏京都国立博物馆 。
文物描述
本品纵 24.2cm 宽 106.1cm。是清代恽寿平(或其传派)的《花坞夕阳图》 ,属山水长卷。画面以淡墨浅彩绘就,山峦起伏,用披麻皴等技法展现纹理,近景柳树枝干摇曳、枝叶含情,水面开阔,营造出宁静悠远氛围。题字与钤印增添文人气息,体现清代文人画注重意境、诗书画印融合的特点,借山水传递闲适心境与审美追求,是研究清代山水画及恽派艺术的重要作品 。
历史背景
清代是文人画发展的重要阶段,文人画家注重以画抒情、借景表意,将诗、书、画、印完美融合,强调作品的文化内涵与个人情感表达。恽寿平作为 “清初四王吴恽” 之一,是文人画的杰出代表,其绘画不仅展现高超技艺,更蕴含深厚文化底蕴。寿平开创 “常州画派”,又称 “恽派”,该画派以没骨花卉画著称。在山水画创作上,恽寿平也有独特见解与风格,他主张 “以元人笔墨,运宋人丘壑,而泽以唐人气韵” ,追求笔墨情趣与意境营造。《花坞夕阳图》中,能看到他对传统山水画技法的继承与创新,通过细腻的笔墨展现独特的艺术风格。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