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流失海外文物 / 青铜器 / 唐代宝庆寺十一面观音龛

四睡图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文物材质
纸质品
所在国家
日本
所在机构
东京国立博物馆
流失原因
民间流失
潜在等级
未定级
X
赖研究员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30xxxx8609

流失过程

暂无具体流失过程。

文物描述

本品面积为 77.8×34.3。绘山水间人物与虎共眠之景,人物姿态闲适,老虎神态平和,打破常规对虎的凶猛印象,营造出超逸、祥和氛围,体现道家或禅宗 “物我两忘”“众生平等” 的思想。画面有多处题字,增添文化内涵,与绘画结合,是诗书画一体的体现,有助于探究创作意图与文化背景。笔墨简洁,以淡墨勾勒山水、人物与虎,线条流畅,属文人画风格,追求意境而非写实,反映古代文人对精神境界的追求,对研究古代绘画思想、文人审美有重要价值 。

历史背景

元代,佛教和道教都有一定的发展,且呈现出思想交融的态势。“四睡图” 这一题材,多描绘的是唐代高僧丰干、寒山、拾得与虎同睡的场景,这三位高僧是佛教禅宗的代表人物,而老虎在传统文化里也带有神秘色彩。在元代,佛道两教的一些理念相互渗透,这种题材的绘画体现了当时宗教界对 “和谐共生”“心性相通” 思想的追求, 无论是佛教倡导的慈悲为怀、众生平等,还是道教主张的顺应自然、天人合一,都能在 “四睡” 这一超现实场景中找到契合点,反映出当时宗教文化交流融合的趋势。 元代统治者对宗教持相对宽容的态度,佛教中的藏传佛教更是得到尊崇,道教也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宗教寺庙、道观大量兴建,宗教艺术创作十分活跃,壁画、雕塑、宗教绘画等形式多样。《四睡图》这类带有宗教寓意的绘画作品,也在这样的环境中应运而生。它既可以作为宗教场所的供奉之物, 也能成为文人雅士之间交流的艺术载体,传达出特定的宗教与哲学内涵。 文人画的兴盛与审美追求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