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流失海外文物 / 青铜器 / 唐代宝庆寺十一面观音龛

佛涅槃图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南宋
文物材质
纸质品
所在国家
日本
所在机构
京都国立博物馆
流失原因
民间流失
潜在等级
未定级
X
赖研究员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30xxxx8609

流失过程

牧溪的《远浦归帆图》现藏于日本京都国立博物馆,其流失过程大致如下: 宋元时期的传播 牧溪生活在南宋末年,当时的禅宗文化盛行,他作为禅僧画家,其作品在寺庙和文人圈子中流传。 宋元交替之际,社会动荡,而日本与中国的文化交流频繁,尤其是禅宗文化交流密切。日本僧人常来中国求法, 他们对牧溪充满禅意的绘画作品极为欣赏, 可能将《远浦归帆图》等作品带回日本 ,这是该作品流出中国的早期途径。 明清时期的流转 明清时期,中国的书画收藏市场有了一定发展,但由于缺乏对这类具有禅宗风格绘画的足够重视(当时主流审美更倾向于文人画的一些特定流派 ),牧溪作品在国内的关注度相对有限。而在日本,牧溪的画作逐渐在收藏界、佛教界、文化界得到更广泛的认可和推崇, 一直有序地在日本的寺庙、私人藏家之间流转。 近代确定收藏归属 到了近代,随着日本对文物收藏体系的完善,京都国立博物馆等官方收藏机构开始系统地收集、整理珍贵文物。 《远浦归帆图》因其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被京都国立博物馆收藏, 自此成为该馆的重要藏品, 长期在日本展示,而在中国国内,牧溪真迹留存极少,这幅画也难以回归故土 。

文物描述

本品面积为纵32.5cm,宽112.3cm。绘平远山水,近景几株树木(或为枯树、杂木),以简率笔墨勾勒, 中景、远景是辽阔江面与朦胧山峦,江面上几点归帆若隐若现, 借大面积留白表现水天的浩渺,营造出 “虚实相生” 的空间。用 “泼墨”“破墨” 之法,墨色浓淡交融, 树木枝干、山峦轮廓以随性笔触绘出,不求形似,重 “逸笔草草” 的神韵; 归帆以极简线条点染,似融入苍茫烟霭,体现牧溪 “禅僧画” 自由洒脱、超脱形似的笔墨风格,契合禅宗 “不立文字,直指本心” 的思想。借远浦归帆、山水烟霭,营造出孤寂、空灵、悠远的禅意意境, 传递出对 “空”“寂” 的感悟,仿佛让人感受江风拂面、目送归帆的宁静, 体现宋代禅画 “以画参禅” 的追求,是研究牧溪艺术及南宋禅意山水画的核心作品, 虽画面简洁,却蕴含深邃的哲学思考与艺术感染力,尽显东方禅境美学的独特魅力。

历史背景

南宋时期,朝廷偏安江南,北方领土丧失,与金朝、蒙古等政权长期对峙。 在这种内忧外患的政治格局下,社会动荡不安,民众渴望安宁的生活。 《远浦归帆图》中展现的宁静悠远的江面、缓缓归航的帆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对平静、祥和生活的向往, 是对现实政治困境的一种精神寄托。 南宋朝廷虽然在军事上相对弱势,但对文化艺术较为重视, 设立画院,培养和汇聚了众多画家。同时,宽松的文化政策也使得民间艺术得以蓬勃发展。 不过,与宫廷绘画注重写实、华丽的风格不同,牧溪的作品有着独特的风格, 反映出南宋时期艺术风格的多元化发展趋势。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