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流失海外文物 / 青铜器 / 唐代宝庆寺十一面观音龛

金大受 十六罗汉图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南宋
文物材质
纸质品
所在国家
日本
所在机构
东京国立博物馆
流失原因
民间流失
潜在等级
未定级
X
赖研究员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30xxxx8609

流失过程

暂无具体流失过程。

文物描述

本品面积为 118.8×51.7,绘罗汉结跏趺坐,头顶有圆形光相(象征佛性、神圣), 身披袈裟,衣纹用流畅线条勾勒,显古朴质感。手持法器(似锡杖),神态沉静、慈悲, 身旁有侍者(或护法),姿态谦卑,与罗汉形成呼应, 整体形象契合佛教 “罗汉” 超凡脱俗又具人间性的特质。运用工笔重彩,以细腻线条绘人物、衣纹、云气, 设色沉稳(因年代有褪色但可辨金、红、褐等色调), 云气用涡旋状图案表现,富有装饰性, 体现南宋佛画 “写实与象征结合” 的风格,既注重罗汉形象的写实刻画,又借光相、云气等营造神圣氛围。作为佛教造像, 传递出南宋时期佛教信仰的普及与艺术表达的深度, 罗汉的沉静神态、法器与侍者,蕴含着佛法护佑、修行证果的教义, 是研究南宋佛教绘画艺术、宗教传播及金大受绘画风格的重要作品, 虽历经岁月,仍可感其对宗教精神的庄严呈现与艺术感染力, 见证当时佛画 “以艺载道” 的创作追求。

历史背景

南宋时期,朝廷偏安江南,面临着来自北方金朝、蒙古等政权的军事威胁。 这种政治上的压力使得社会整体氛围较为紧张,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渴望得到精神上的慰藉和庇护。 佛教作为一种重要的精神信仰,在这样的环境下受到更多人的尊崇, 寺庙成为人们寻求心灵安宁的重要场所。《第二尊者》这类佛画作品, 为信徒们提供了一个可以瞻仰和朝拜的具象化对象,满足了人们对宗教信仰的精神需求。 南宋朝廷对佛教采取相对宽容的政策, 虽然没有像某些朝代那样大力推崇,但也没有进行过多的限制。 宫廷中有时也会参与一些佛教相关的活动,如举办佛事、赏赐寺庙等。 这种态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佛教在民间的传播和发展, 也为佛画创作提供了较为宽松的社会环境。金大受等佛画画家能够专注于创作, 其作品也有机会在社会上广泛流传。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