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王俑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唐
文物材质
陶器
所在国家
英国
所在机构
大英博物馆
流失原因
民间流失
潜在等级
未定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58xxxx8454
流失过程
暂无具体流失过程
文物描述
高112厘米,外表曾经镀金以及着色。- 姿态:这两尊天王俑均呈现出极具动感的姿态,单腿撑地,另一腿微抬,展现出一种蓄势待发的力量感,仿佛随时准备抵御邪祟,守护墓主安宁。
面部表情威严且夸张,双目圆睁,眉毛上扬,鼻子高挺,嘴巴微张似作怒吼状,尽显天王的震慑之态。
身着唐代典型的铠甲,铠甲上的纹饰、护心镜等细节雕刻精细;肩部通常有夸张的兽头装饰,增添威严气势;腰间束带,下身着裙裳,裙摆处有飘动的造型设计,增强了整体动感。
脚下踩着鬼怪或其他造型的底座,象征着天王降伏邪恶的力量。
历史背景
天王俑是唐高宗时期取代镇墓武士俑而出现的独特俑类。初唐墓葬中原本只有镇墓兽和武士俑,唐高宗时,受佛教及佛教艺术影响,天王俑开始在墓中出现 ,并逐渐流行。唐三彩烧造在高宗时期兴起,武则天以后的墓葬中,三彩天王俑才较多出现。早期天王俑通常为脚踏卧兽的式样 ;武则天至中宗时期,除脚踏卧兽者外,又出现脚踏俯卧形鬼怪的式样 ;玄宗时期,流行脚踏蹲坐状鬼怪的式样 。从整体造型看,初唐时期天王俑头戴兜鍪,怒目张嘴,身穿长至膝部的甲胄,双手握拳弯举胸前,站姿多分腿直立,足下踩卧兽型,底带托板 ;盛唐时制作精美、造型夸张又自然;中晚唐期,天王俑衣饰简化,体态臃肿,制作工艺粗糙简陋。德宗以后,天王俑数量减少,制作趋于草率简陋 。到晚唐时期,随着丧葬习俗变化,天王俑逐渐被铁牛、铁猪所取代,直至消失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