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流失海外文物 / 青铜器 / 唐代宝庆寺十一面观音龛

汉代陶博山炉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东汉
文物材质
陶器
所在国家
美国
所在机构
洛杉矶县立艺术博物馆
流失原因
民间流失
潜在等级
未定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30xxxx3873

流失过程

暂无具体流失过程。

文物描述

整体分炉盖、炉身、承盘三部分 。炉盖呈山峦状(博山炉典型特征, 模拟海上仙山 “博山” ), 上面有镂空雕刻, 展现出峰峦、 洞穴、 神兽等(因陶质及岁月侵蚀, 细节难清晰辨识,但能看出山峦轮廓与镂空设计 ), 点燃香料后, 烟气可从镂空处飘出, 营造 “仙气缭绕” 氛围; 炉身多为柱状, 连接炉盖与承盘, 有的炉身上会有弦纹、 模印纹等装饰; 承盘为圆形浅盘, 用于承接炉身滴落的香灰、 油脂, 也起稳定支撑作用 。

历史背景

汉朝初期,经过一段时间的休养生息, 国力逐渐强盛,实现了政治上的大一统。 稳定的政治环境为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使得手工业能够蓬勃发展, 为陶博山炉的制作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 。政府对各类手工业采取了一定的管理和扶持政策, 促进了工艺技术的传承与创新, 陶博山炉的制作工艺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发展和提升 。汉代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 贵族阶层在社会中占据重要地位。 他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对社会风尚有着引领作用。 陶博山炉以其精美的造型和独特的文化寓意, 成为贵族阶层彰显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之一。 贵族们不仅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陶博山炉熏香, 还将其作为珍贵的随葬品, 以显示自己的尊贵身份和对来世生活的期望。 这种贵族阶层的需求和喜好, 推动了陶博山炉制作工艺的不断进步和风格的多样化发展 。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