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流失海外文物 / 青铜器 / 唐代宝庆寺十一面观音龛

东汉墓门/墓墙石刻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东汉
文物材质
石器
所在国家
美国
所在机构
美国波士顿美术馆
流失原因
文物盗卖
潜在等级
一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52xxxx1792

流失过程

国内盗掘与收购:清末民初,社会秩序混乱,文物保护几乎处于空白状态。一些不法分子为谋取私利,对古墓葬进行非法盗掘。这些墓门 / 墓墙石刻被从原本的墓葬中挖掘出来后,流入文物黑市,被文物贩子低价收购 。 走私出境:文物贩子为获取暴利,利用沿海口岸管理的漏洞,将体积较大的石刻进行拆分、伪装,或者贿赂海关人员,逃避检查,将其非法偷运出境 。 海外交易与收藏:文物被走私到海外后,进入国际文物交易市场,波士顿美术馆通过购买或接受捐赠等方式,将其纳入馆藏 。

文物描述

整体形态:从图片来看,石刻造型较为规整,墓门石刻可能呈现出门框或门板的形状,墓墙石刻则为较大的板状。表面雕刻有丰富的图案和纹饰,虽历经岁月,部分细节有磨损,但仍能看出雕刻工艺的精湛。 雕刻图案:墓门 / 墓墙石刻上雕刻有多种图案。上层石刻可见车马出行图,刻画了马匹奔腾、车辆行进以及人物驾驭的场景,马匹姿态矫健,车辆结构清晰,人物神态各异,生动地展现了东汉时期车马出行的热闹场面和交通工具的特征。下层石刻则有人物、神话传说或狩猎等题材的图案,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或站立或行走,服饰、姿态各不相同;狩猎场景中,猎手与猎物的动态表现得十分到位,展现了当时的生活风貌和艺术表现力。 雕刻技法:采用了浮雕、浅浮雕等多种技法。浮雕部分使图案有明显的立体感,突出于石面,增强了视觉冲击力;浅浮雕则细腻地刻画了图案的细节,如人物的面部表情、衣物的纹理,动物的毛发等,线条流畅自然,体现了东汉工匠高超的技艺水平。

历史背景

东汉时期,厚葬之风盛行,人们认为 “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终也。终始俱善,人道毕矣” ,因此对墓葬的营造极为重视。墓葬不仅是逝者安息之所,更是生者表达对逝者的孝道以及展示家族财富、地位的象征。 在这样的背景下,墓门、墓墙等墓葬构件的雕刻装饰成为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这些石刻图案内容丰富,涵盖了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现实生活场景等多个方面。神话传说类图案如西王母、伏羲女娲等,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宗教信仰和对长生不老、死后成仙的向往;历史故事类图案具有一定的教化意义;现实生活场景,像车马出行、狩猎、农耕等,则直观地展现了东汉时期的社会风貌、生产生活方式以及人们的审美观念。同时,东汉的石刻艺术在前代基础上进一步发展,雕刻技法更加成熟,艺术风格质朴厚重,具有独特的时代魅力。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