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敦煌遗书《宝塔心经》编号P.2168、P.2731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唐
文物材质
纸质品
所在国家
法国
所在机构
法国国家图书馆
流失原因
非法交易
潜在等级
一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52xxxx1792
流失过程
20 世纪初,西方的 “探险家”、“考古队” 打着考察的幌子,来到中国西北地区。法国的伯希和便是其中之一,他精通汉学,1908 年到达敦煌莫高窟。伯希和凭借其语言和汉学知识,在洞窟中挑选出大量藏经洞中的珍贵文书, 以极低的价格从王道士手中购得,其中就包括这件《宝塔心经》,随后将其带回法国,入藏法国国家图书馆。
文物描述
书法内容:以独特的宝塔形排列书写《心经》经文,从塔顶到塔底连贯成篇。经文内容为佛教经典《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阐述了空性和般若智慧。在经文的特定位置,还标注有 “佛说” 等字样,点明经文的出处。
书法风格:字体为传统的唐代楷书或行书,笔画工整有力,结构严谨,具有唐代书法端庄大气的风格特点。字间距、行间距安排合理,整体布局规整而富有变化。经文的书写线条流畅,起笔、收笔处细节处理精致,体现出唐代书写者较高的书法造诣。
图像装饰:在经文中部等位置,绘有佛像图案,佛像线条简洁流畅,虽然历经岁月,依然能看出造型的庄严与精美。
纸张状态:纸张呈现出陈旧的棕黄色,边缘略有磨损和褶皱,显示出其经历了漫长的岁月。纸张的质地看起来较为厚实,具有一定的韧性,这也是古代优质纸张的特征。在纸张的边缘部分,能看到一些简单的装饰性花纹边框,增添了文书的古朴美感。
历史背景
唐代是中国佛教发展的鼎盛时期,佛教宗派林立,佛经翻译、抄写活动十分频繁。敦煌地区作为中西文化交流的枢纽,佛教文化尤为繁荣,莫高窟藏经洞保存了大量的佛教经卷、文书等。这些文献不仅反映了当时佛教教义的传播和发展,也体现了唐代高超的书法艺术水平。《宝塔心经》以独特的宝塔形书写,是佛教文化与艺术相结合的产物,既方便信徒诵读、记忆,又具有一定的宗教象征意义。它不仅是研究唐代佛教信仰、宗教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也是书法史上的珍贵遗存,见证了唐代佛教在民间和宗教界的深远影响。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