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流失海外文物 / 青铜器 / 唐代宝庆寺十一面观音龛

甲骨碎片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文物材质
骨器
所在国家
美国
所在机构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流失原因
民间流失
潜在等级
未定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38xxxx9430

流失过程

暂无具体流失情况

文物描述

公元前13至11世纪 文化骨 尺寸:5.4 x 3.8厘米(2 1/8 x 1 1/2英寸)主要为龟腹甲,间或用龟背甲,兽骨则多为牛肩胛骨骨碎片大小不一,形状各异,边缘多不规则,是甲骨在长期埋藏过程中受挤压、风化等因素影响,以及出土时因人为或自然原因破碎所致。其表面通常有经过整治的痕迹,如刮削、打磨,使其厚薄均匀,正反两面较为光滑。部分碎片上还可见钻、凿、灼的痕迹,这是占卜时为了使甲骨产生裂纹而进行的操作.

历史背景

碎片上刻有甲骨文,这些文字是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的成系统的文字,内容涉及商代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天文、历法等各个方面,是研究商代社会的第一手资料。每片甲骨上的文字数量不等,少则几个,多则上百个,如 1973 年在安阳小屯南地发现的 2172 号甲骨,是一块残断的牛肩胛骨,上面刻有 93 个单字、11 条卜辞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王朝商朝灭亡后,大量用于占卜的甲骨被废弃,埋藏于殷墟地下数千年。直到1899 年,清代学者王懿荣在 “龙骨”(当时被当作药材)上发现刻有奇怪符号,经研究认定为上古文字,甲骨文才正式被学界关注。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