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变釉观音瓶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清
文物材质
瓷器
所在国家
美国
所在机构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流失原因
民间流失
潜在等级
未定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38xxxx9430
流失过程
暂无具体流失情况
文物描述
高8 7/8英寸(22.5厘米)观音瓶流行于清代康熙至乾隆年间,典型特征为侈口,颈部较短,丰肩,肩下弧线内收,至胫部以下外撇,浅圈足,瓶体细长,线条流畅,形似观音手持净瓶,整体造型修长优雅,端庄典雅。
历史背景
窑变釉的出现最初是瓷器烧制中的 “意外”—— 因釉料中金属氧化物(如铜、铁)在窑火温度、气氛(氧化或还原)变化中产生不可预测的色变,古人曾以 “窑变无双” 形容其偶然性。这种现象在宋代钧窑已见雏形(如钧红釉的自然窑变),但直到清代,才实现从 “天成” 到 “人为” 的技术跨越。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