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掐丝珐琅香炉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清
文物材质
珐琅器
所在国家
美国
所在机构
美国波士顿美术馆
流失原因
民间流失
潜在等级
一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52xxxx1792
流失过程
清末至民国年间,中国陷入内忧外患的困境,社会秩序混乱,文物保护制度不完善。这件掐丝珐琅香炉可能原属于国内私人藏家、寺庙或其他机构。由于战乱、经济压力等因素,持有者将其出售,文物贩子或外国收藏者趁机购入,通过当时混乱的文物交易渠道和运输方式,将其带至美国,最终被波士顿美术馆收藏。
文物描述
整体造型:香炉造型端庄稳重,可能为常见的鼎式或鬲式等传统香炉样式 ,带有圆润的腹部和对称的耳部,底部有足支撑,使得器物稳固而大气。
装饰细节:以掐丝工艺在铜胎上勾勒出各种精美的图案轮廓,再填充不同颜色的珐琅釉料烧制而成。纹饰丰富多样,可能包括传统的龙纹、云纹、花卉纹等。龙纹矫健威武,张牙舞爪,展现出皇家的威严;云纹线条流畅,富有动感;花卉纹细腻逼真,形态优美。珐琅釉料色彩鲜艳丰富,常见有蓝、绿、红、黄等色调,相互映衬,使得香炉表面绚丽多彩。掐丝线条粗细均匀,工整细腻,体现了工匠高超的技艺水平。器物表面光泽亮丽,历经岁月仍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尺寸规格:暂未公开具体尺寸,从常见的清代掐丝珐琅香炉推测,高度可能在 20 - 40 厘米,口径可能在 15 - 30 厘米,但实际尺寸需进一步考证。
历史背景
清代是中国掐丝珐琅工艺发展的鼎盛时期。在康熙、雍正、乾隆等皇帝的重视和推动下,宫廷设立了专门的造办处,集中了大批能工巧匠,不断改进和创新掐丝珐琅工艺。这一时期的掐丝珐琅制品不仅在工艺上达到了极高的水准,而且在造型和纹饰上更加丰富多样,既保留了中国传统艺术的特色,又吸收了一些西方的艺术元素。掐丝珐琅香炉作为实用与观赏兼具的器物,常被用于宫廷祭祀、礼仪活动以及贵族的日常生活中,是清代珐琅工艺高度发展和社会文化生活的重要体现。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